A2:视点总第4823期 >2020-07-20编印

海南白沙南高岭脚下的“美丽神话”
刊发日期:2020-07-2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上接A1版)


“我每个月做村庄保洁工作有1500元收入,还可以照顾孩子。”今年41岁的容秀是村里的脱贫户,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家庭经济负担越来越重。提起村里给她提供的公益岗内心很是激动。

南达村通过县财政扶持和发展集体经济筹集资金,其中仅海南省电网公司帮扶兴建的村级光伏发电站创造的集体经济收入就非常可观:安排公益岗70人,有保洁员、护林员、河道管护员、渠道管护人,工资从每月500元至1500元不等,村民们不用外出就有稳定的收入。

脱贫户田树贤充满信心地说:“南达村今年紫玉淮山总产量预计达15万斤,除了留种的部分,其余的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销售供不应求。现在还准备扩大规模,种植面积达61亩,以后咱村民的日子不仅穷不了,还会富起来。”

30亩高产种植示范橡胶林,一盏盏“南网太阳能路灯”,投资300多万元新建的文化室、学校、饮水塔、篮球场、人工湿地公园等文化生活基础设施点亮山区贫困村民的智慧心灯。从精准扶贫到整村推进,这个深山里的黎族村落正经历着一场轰轰烈烈的乡土重建,实现深度贫困村向美丽乡村的蜕变。

残疾阿哥脱贫成“蜂王”

“没有帮扶我的村干部,就不可能有我今天住新房、开小车,还把小孩送到了县城读书的好日子。感谢党和南高岭救了我啊。”出生于1985年的黎族阿哥高胜章眼含热泪。

2011年11月,外出务工的高胜章突患强直性脊椎炎瘫痪在床, 3个月后,他落下脊椎严重变形的终身残疾,黯然返乡。幸运的是,同样残疾的妻子婚后生下了一个健康可爱的男孩,这让颓废的高胜章感到了肩上的责任。2013年,村委会给这个风雨飘摇的小家庭送来了3个蜂箱,鼓励他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从完全不懂蜜蜂养殖的门外汉,到参加电视夜校培训苦学、钻研采蜜技术,成为养蜂能手。2018年,高胜章在扶贫工作组的支持下,蜂箱逐渐扩大到了500多箱,带领同村贫困青年组成了8人团队,从养蜂、割蜜到培育蜂箱,轰轰烈烈开始了他的“甜蜜事业”,随着“南高岭百花蜜”品牌注册成功,他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打安镇七大蜂王之一”。2019年,高胜章盖了新房子,买了小轿车,年收入近20万元,还带动1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被评为“白沙县十大脱贫之星”。凤凰涅槃的高胜章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增强产业“造血”功能

今年46岁的脱贫户张达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的1000株橡胶树,今年胶水价格为10元/公斤,收入超过4万元;种植的10亩紫玉淮山年收入6万元;他和妻子分别在村里扶贫公益岗负责管理污水处理和村庄环卫,每个月也有600元和500元的收入,加起来每年有10多万元的固定收入。

张达荣的儿子从小患尿毒症,常年透析而因病致贫。2018年6月,海南省检察院和海南电网公司先后联手,定点精准帮扶南达村脱贫致富。脱贫后的张荣达带动了村里20多户脱贫致富。他说起现在的南达,如数家珍:“家家都有一片橡胶林,户户都种淮山,加上房前屋后种植的蔬菜、百香果、芭蕉、黄陂,喂养的鸡鸭,相当于每家都有了一座绿色的银行。现在妻子每月公益岗赚的500元都留给她买漂亮衣服,咱黎家女子也是极爱美的。”

“一块菜地、一片果园、一群禽畜、一个庭院、一块林地”,南达村每家每户拥有“五个一”的经济模式展现了海南黎村新貌。南达村做强橡胶等传统产业、突出养蜂、淮山种植等优势产业、发展光伏等新兴产业,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增强“造血”功能,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