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经济”呈现的复杂性,导致人们对其褒贬不一。有人觉得,它为社会提供了便利;有人认为,它培养了一批懒汉;还有人提到,它带来了诸多隐患。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代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罗来军认为,“代经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以及创新性的需求,对刺激市场和消费升级起到助推作用。所以,对其不能简单地贴上“懒汉”标签。
他认为,对于“代经济”的争议,可能源于人们对分工的认知要落后于实践的步伐。在符合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的前提下,“代经济”不该承受过多的“道德”压力,应获得其应有的发展空间。
“‘代经济’并非洪水猛兽,不能因为出现了问题就全盘否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谈俊表示,“代经济”的发展壮大有助于加快国内富余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稳定和提升就业率。其范围扩大和发展水平提升会对互联网基础设施提出新的要求,进而促进中国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5G应用陆续展开的背景下,“代经济”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也会得到充分释放。
对于那些噱头十足的“代服务”,他认为,这类服务一般并不违反法律或道德,只是看起来比较奇怪。相信市场和消费者在未来长期的实践中会作出理性选择。
如何保障“代经济”在正确的轨道上持续运行,防止其“代”偏,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完善立法与加强监管是必要的。“很多家庭生活、个人情感领域并不应该被市场化。”为此,对外经贸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许可建议,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代经济”中不同服务类型,分类进行监管,避免出现真空。同时,对平台进行必要的规范和清理,不能任其过度个性化发展。
平台义务与责任的落实也很关键。武汉大学网络治理研究院副院长袁康提出,应强化网络平台对于委托事项的审查和监督,可借助必要的技术手段制止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委托事项在平台发布,还应强化平台的风险提示义务,平台在撮合代办业务时要向用户充分提示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比如人身安全、隐私保护、欺诈交易等。
消费者自身要明确,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花钱找人代办,有些事情亲力亲为才有意义,有些事情违法越界绝不可碰。“‘代服务’产生,并不是要让人们过分依赖它。”罗来军谈到,此外,消费者还须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在选择个性化服务时要保持清醒,尽量选择正规经营、服务规范的平台,防止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鹏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