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热点总第4816期 >2020-07-09编印

北京市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 打造融合教育新生态
刊发日期:2020-07-0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王红霞


“北京市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在全国一直起着行业引领的作用。北京市海淀区随班就读学生在残疾学生总数占比中,从2015年的46.4%增至2019年的62.8%,障碍类型以自闭症谱系障碍和多重障碍学生为主。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长,特殊教育服务的质量逐步提升。目前,“北京市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建立健全随班就读管理和服务机制,致力于打造“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的融合教育生态系统。

    “北京市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于2016年11月正式挂牌成立,是北京市第一所集融合、发展、引领、创新为一体的一级公益性事业独立法人单位,在其发展历史中已开展融合教育十余年,在全国一直起着引领的作用。 

    北京市海淀特教中心下设发展规划部、融合指导部与教育科研部三个部门,主要负责海淀区特殊教育教学、科研、教师培训、资源开发和康复训练的组织统筹,负责对海淀区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与指导。


成立特教中心完善支持体系

推动融合教育政策落地生根


建立区级特教中心,统筹融合教育各项工作。北京市海淀区将办好特殊教育作为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规划。2016年,在海淀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海淀区教工委、区教委的大力支持下,海淀区率先突破机制的藩篱,在全国成立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负责区域内的特殊教育及融合教育相关工作,在专业指导、个案支持、实体建设与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极大地推动了融合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出台多项相关政策,健全人员经费保障机制。北京市海淀区出台了特殊教育强区提升计划和融合教育各项政策,明确了海淀区融合教育学校及融合教育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把学校融合教育工作纳入海淀区中小学校教育质量督导体系中,纳入校长职级制考核;明确规定随班就读学生公用经费的使用办法;对资源教师的岗位职责、绩效考核等提出明确要求。不断增加融合教育工作的人员编制及经费投入,保障每所有随班就读学生的普通学校都有一名专、兼职资源教师,资源教师依法享有特殊教育津贴、享受岗位绩效工资倾斜、享受职称评定优先;在区级预算编制中单独设置融合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经费,加快融合教育项目落地。

    完善三级支持体系,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北京市海淀区构建“1+2+3+4+N”的专业服务实体网络,完善“区特教中心-学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普通学校资源教室”三级融合教育支持体系,不断加大经费建设服务实体。建立资源中心、资源教室的“申请—审核—批复—指导—评估”多部门管理机制,加强日常督导,完善评估机制,以督促评,以评促建,推进服务实体的良性化、可持续性运作。目前,学区资源中心覆盖率约达50%,资源教室覆盖率约达73%。


立足转衔安置

成立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落实一人一案


常态巡回指导,班级融合向好。2013年,北京市海淀区在全国开启了融合教育巡回指导的先河,针对随班就读及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指导学校融合教育工作开展、指导资源教室建设与运作、为学生进行筛查评估、指导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与实施、追踪学生康复训练过程、指导教师班级管理与教学调整,同时也为家庭提供教育咨询等服务。2017年,海淀区从指导对象、指导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机制和工作评价等方面探索出系统的巡回指导模式和“渐进式”融合教育模式,支持学生逐步融入班级,随班就读学生100%实现班级融合,取得显著成效。

科学筛查评估,适性教育安置。随着巡回指导工作的普及化和常态化,随班就读学生的转衔安置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立足学生转衔安置的需求,2015年海淀区成立了“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由教育、心理、医学、康复、就业等领域专家组成,科学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入学、升学、转学、复学转衔的教育安置。海淀区完善了筛查评估制度,通过有评估资质的专业教师或专家为学生进行综合评估,为教育安置与建议提供科学依据。经过专家委员会汇同监护人的安置研讨会,综合商榷学生的教育安置结果,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通过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客观全面的分析与建议,百分之百解决了学生的入学、升学、转学、复学以及在读期间的各类问题。“科学评估、合理安置、个性支持”的适性教育安置原则,实现了家长满意、教师满意和学校满意的“三赢”结局。

绿色转衔通道,关注生涯发展。北京市海淀区坚持落实随班就读学生的“一人一案”,即一个学生有一个支持方案,关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就业的整个教育生涯。秉着“优质、就近、就便”原则安置幼升小的特殊学生,实现教育“零拒绝”。统筹协调小升初安置工作,随班就读学生优先就近就便安置在融合教育资源丰富的中学,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中考或免考进入高中或职高学习,被高等院校录取的学生也逐年增多。海淀区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通过“一人一案”来保障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衔接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合理性,支持学生走向社会融合。

  

立足师资需求

创新模式建设稳定融合教育教师团队


    在北京市率先建设融合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北京市海淀区已形成以巡回指导教师为核心,资源教师为骨干,随班就读主管领导为统筹,随班就读教师为主体,学生行为指导教师、特教助理教师及其他专业教师为补充的融合教育教师团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专、从专到稳的发展,具有资格化、多元化、层次化及专业化的特点。主要体现:一是自2011年起率先在全国探索资源教师“理论培训+教育实习+考核评估”资格认证的“TEA模式”,当前有305名教师持有《海淀区资源教师资格证》,实现了为每所学校储备至少一名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的目标。二是坚持“分类培训,分层要求”的培训方针,通过资源教师技能提升研修班、随班就读教师全员培训、融合教育主管领导专题研修班、巡回指导教师专项培训、送教上门教师专项培训,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了一批具有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师资队伍。三是在全国首创开办应用行为分析师培训班,覆盖全区90%中小学校的行为指导教师正在为有情绪行为问题的学生提供专业评估与干预。四是创建学校本位融合教育实践、资源教师、学生行为指导教师、自闭症基地骨干教师四大教研网络,培养了一批具有研究能力的高、精、尖骨干教师。

   多措并举稳定和补充融合教育教师队伍。未来,北京市海淀区将持续加大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师资培训;制定并落实将特殊教育作为全区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的工作指导意见,在新任教师入职培训课程中加入特殊教育培训课程,提高全体教师的特教素养;将特殊教育学科列入教师职称评定、学科带头人(骨干)评选序列,吸引更多青年教师投身到融合教育;以教育人才储备库、特教助理教师的用人方式以补充教师队伍。


立足专业资源开发

打造校本融合生态


重视融合教育资源开发,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不断建设完善“融合教育大数据中心”“海淀特教课程资源云平台”“绘声绘色”等网络学习平台,开发与统筹专业资源,在疫情防控“延学”期间为区内乃至全国特需学生及其家长和教师提供了优质的线上资源。“以研促教”“以教哺研”落实巡回指导机制,加强特需学生多元评估,完善“5+P”资源教室课程建设,创新融合教育IEP实施模式,探索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生态系统,服务区内融合教育实践。主持召开“融合教育国际研讨会”,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学习国际经验、汲取发展能量、展示本土模式,不断提升融合教育国际化水平。

    发挥普通学校主体作用,形成校本融合生态。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指导区内普通学校参与融合教育行动项目。在区级层面的推动下,学校建立“有思想、有力度、有能力、有落实”的校内融合团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从“零拒绝”到“重品质”,实现校本化、内涵式发展,形成硬件设施完善、融合氛围浓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融合教育生态圈。在资源教室建设运作、融合教育课程建设、学生行为管理、家校共育等多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融合教育先进学校与成功案例。

近20年来,“海淀融合模式”得到全国同仁的认可,多次获得教育教学成果奖,受到海南、吉林、江苏、内蒙古、天津、重庆等二十多省市的借鉴学习。未来,海淀区将继续不懈探索与创新,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融合教育工作,形成“家校协同、社会共建”的融合教育生态,擦亮海淀教育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