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聚焦总第4815期 >2020-07-08编印

“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外贸企业的突围之路
刊发日期:2020-07-0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的浙江省,2019年外贸依存度达49.5%,高于全国12.1个百分点。全球疫情暴发以后,浙江的外贸型企业生存状况如何?又遇到了哪些困难?企业经营者又想了什么样的办法呢?
困境:订单锐减库存积压
 受疫情影响,义乌某化妆品企业的仓库里,堆满了还没来得及发出的产品,企业负责人余福荣告诉记者,堆积的货物总价值超过300多万,人工成本也是个大问题。
 另一家主要销往欧美市场的袜子企业,春节前夕本来接到了大量订单,但因为国内疫情被迫停工,好不容易陆续复工复产,全球疫情又紧接着暴发,企业的外贸订单缩减了80%。许多企业经营者的心情,也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
 灭蚊产品企业负责人虞振刚表示,春节的时候,大概接到六千多万的订单。刚开心没几天,大概半个月的时间,到3月底,又把外面的大量的订单全部取消掉,那个心又很凉了,一下子又很愁。就是看不到未来一样的,自己经营了十几年的企业,会不会这次疫情把它打垮掉。
   据当地相关部门统计,受疫情影响,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义乌,1—5月份出口974亿元,同比下降约10.1%。为了帮助外贸型企业解决眼前资金难题,浙江省各部门也出台了各项金融扶持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摸索:尝试出口转内销
   陷入困境的外贸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出口转向内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外贸企业转内销,首先要解决销售渠道问题。许多企业都把目光投向了网络销售,尤其是正处近期火热的网络直播。
 距离义乌国际商贸城2公里,有一个“网红直播带货村”——北下朱村。这里原本主要经营外贸尾货的网络销售,这两年,随着直播带货快速走红,这里一下子聚集了大量的带货主播,1200间商铺全部高价租出,光是专业从事网络直播销售的市场主体就有4500多家。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余福荣带着销售人员与几家网络销售平台进行了对接。结果发现,网络营销的方式和模式也不像他们原来想的那么简单。网络销售的快速发展,已经衍生出众多销售模式,到底哪种模式最合适外贸型企业?跟谁合作?以什么方式展开合作?这些都是企业要考虑的问题。
 针织产品企业负责人黄丽莉对记者说,我们做外贸,客人需要什么东西,他的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货还是比较清楚的。但对国内的这种直播,我是真看不懂,我都觉得是被OUT了。
突围:做好产品拓展渠道
   今年4月初,浙江义乌国税局牵头,一场特殊的洽谈会在北下朱村举行。洽谈的双方,一方是拿着各种产品的外贸企业,另一方是吆喝着各自优势的直播平台。
   这场洽谈会的牵头方义乌国税局早前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今年春节后的两个月内,当地进行税务登记从事互联网批发的企业数量占到新增企业的近20%,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个百分点。
 国家税务总局义乌市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股股长于翔表示,因为我们要确定一下为什么大家都在不好的情况下,唯独这个行业反倒有一个上升的趋势,调研完之后发现有很多直播的平台一下子多了很多。
 在这一轮洽谈中,12家外贸企业和13家直播平台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货值超过1.7亿元。合作意向是有了,但具体操作起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与之前的订单式、一次性生产大量产品、统一出货不同,网络销售对企业生产的要求是出货快、货量少、频次高,这让习惯了出口模式的外贸企业压力非常大。
 灭蚊产品企业负责人虞振刚对记者说,一开始的时候,很多要求不一样,我没准备,所以还是有一个磨合的过程。
   一个多月的合作,虞振刚的企业销售了200多万元的产品,虽然和过去大批量的外贸订单相比,这个数量不怎么起眼,但却帮助企业顺利挺过了最困难的阶段。有了合作的基础,网络销售公司的何小飞专门找到虞振刚,商量下一步的产品研发。
 “因为是跟消费者直接接触的,他们最了解消费者,把这些信息汇总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是针对消费者去开发这个产品,这个产品才会打开销路,消费者才会满意。”虞振刚说道。
   疫情的冲击,改变了义乌外贸企业的生存现状,也逼着企业经营者们开始思考新形势下,外贸企业的转型之路该如何抉择。不少从业者表示,趁着这次机会,把自己的品牌在国内打响,对长远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文 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