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经济之声总第4806期 >2020-06-23编印

清凉寺村看风光
——十堰市清凉寺回族村创生态家园助乡村游纪实
刊发日期:2020-06-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王国荣 □ 江立明

 “门楼村标民族风,通村道路畅亮净;白梯灰瓦映绿荫,坐山观海游园中。”这是清凉寺回民村留给到此一游的乡村旅游团队们的美好印象。
 6月21日,记者一行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清凉寺回族村看到:这里山环水绕,新村秀美;桃子小水果基地郁郁葱葱,牛羊住进了养殖小区,集中圈养;蔬菜圈进了钢筋大棚,四季飘香。当夜幕降临,太阳能路灯亮如白昼,清真菜馆、农家乐香味诱人……这一切都使人“记起了乡愁、忘掉了忧愁”,令人流连忘返!
高起点建“特色村寨”
 位于209国道边和汉江河岸的郧阳区清凉寺回族村,是湖北省唯一一个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做出牺牲,实施了移民外迁的少数民族村,也是鄂西北较为有名的回民聚居区。该村移民外迁后,一半村民被迁住他乡,剩下现有113户、356人,回民人数占全村总人口的70%,是全省散居地区回民比重最大的村。经过积极争取,2013年该村被纳入“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建设。
 据介绍,为了高起点建特色村寨,该村科学制订了清凉寺回族村特色村寨总体发展规划和民居改造规划,规划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生态环保,尊重习俗、彰显特色,尊重规律、发展产业的理念。郧阳区民宗局结合该村实际,组织编制了详规文本和项目实施细则,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量力而行、资金整合”的指导意见,共规划出“房屋改造、道路改造、供水排水、电力系统改造、路灯、绿化、污水生物处理、清真菜馆、牛羊栏圈”等15个具体项目,并做了详细投资预算,总投资达1300万元以上。
 优美整洁的村容村貌是特色村寨建设的重要标志,清凉寺回族村以确保一江清水北送,实施治污保洁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着力解决人居环境。民房经改造新建成特色民居后焕然一新,随之,改造升级村庄道路,铺设饮水管道,修建了防洪渠,整修加固病险水库,建成村级污水处理站和联户沼气池。同时,开办了农家书屋,新建民族文化广场,扶持兴建回族清真餐饮,发展民宿旅游,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文化。
 在绿化美化工程上,投入1270万元,高质量完成3000亩柏树进行石漠化治理工程被省发改委列为全省石漠化治理样板工程。同时,以村内主街道为重点,栽植香樟、桂花、樱桃、红叶石楠,紫薇等树种和苗木;在公路沿线,农户门前及文化广场等周边,栽植黄洋、月季等灌木和花卉2300平方米、环境焕然一新。
 在净化亮化工程中,建成污水处理厂,修建雨、污分流在1000米,建设并投入使用容积各为200立方米的沼气池2个,街道两边投放垃圾桶178个,垃圾集装转运箱12个,建公共厕所3个,使村容村貌整洁有序,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记者看到,这里特色民居改造完成,特色产业基本形成,民族文化广场成为回汉群众活动的重要场所。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特色鲜明、民族和睦的特色村寨,在这里已经建设。
高效率抓富民产业
 多渠道发展富民产业是特色村寨建设发展的基础保障,该村充分发挥城边(郧阳城区),江边(汉江)、国道边(209国道)和回族清真餐饮(民宿旅游)资源优势,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升级特色优势产业搞活经济。一是发展种植业,突出大棚蔬菜,村里先后筹集资金40万元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二是发展牛羊特色养殖产业,建设村标准化牛羊集中养殖小区6个,对2000余头(只)牛羊进行集中养殖。三是清真餐饮产业做大做强,发展纯正清真菜系农家乐11家,可同时接待600多游客就餐。四是富民产业百花齐放,建设高标准桃园120亩,韭菜大棚基地50亩,高品质板栗园800亩。2019年,该村人均收入达8630元,成为杨溪铺镇村级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扶持发展支柱产业,也是该村解决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有效措施。贫困户周成刚一家5口人,因车祸导致3人残疾。在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的帮扶支持下,他身残志坚,克难攻坚,通过积极发展养牛、种植韭菜走上了致富路,如今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目前该村15个贫困户户户有产业,家家有增收项目。
 大力发展农副产业和餐饮业,全村已形成了推介农副产品、举办年货节、打造美丽乡村游、发展农家乐等主导产业项目,实现稳步增收。目前,全村已有注册农家乐达10余家,周成前、周琴、计孝华等村民通过发展特色农家乐成为了村上致富带头人,户户实现年纯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
 目前,全村103户全部住上了干净、漂亮、安全的小楼房,三通四有全部实现且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持续发展增收项目。
高质量创和谐家园
 为了确保一江清水北送,自2014年起,省市民宗部门大力扶持该村建设特色村寨项目,发改部门还将该村列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区,组织实施养殖小区建设和饲草种植项目,力促回族群众集中圈养牛羊,封山治理山场,优化生态和村落环境,打造美丽乡村。
 清凉寺回族村实施富民强村方略,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带头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助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回汉人民相融相合、和谐发展作为检验村“两委”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的标尺,以此推动生态家园、和谐家园建设。
 清凉寺回族村坐落在山坡上,每年插秧时节,供水都是“老大难”。一个水库的水要供一条沟的秧田,每当上游堵截,下游没水需要疏通时,时常会引发矛盾纠纷,村党支部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根据稻田远近梯级计时供水,每到供水总时间最远处比最近处多供水一小时,并由村干部值班,成功化解了当地稻田供水难题,村民们拍手称快。在矛盾调解方法上,村委会将民族政策法规的作为重要内容,做到沟通中理解,尊重中互助,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矛盾纠纷的发生。
高目标奔“全国示范村”
 清凉寺回族村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按照创建内容和标准,组织动员回汉群众积极参与到创建活动中去。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该村把设施当景点建设、产业当景观建设、农村当景区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原则,对全村的村庄进行了全面规划设计,生态文化旅游大格局正在形成,达到“绿、净、齐、厚、和”的要求,实施了5类项目,即突出回民建筑风格,31户标准化新建房屋,77户标准化改造房屋;高标准通村主干路2.4公里,与209国道相接,硬化村组公路和机耕道3.5公里;硬化田间灌溉渠道3000米;除险加固水库2座;实施流沙治理及防洪渠,拦沙墙5处。目前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经济发展后劲得以夯实,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同时,该村还充分利用重要宗教节日,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将普法与教义教规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回、汉群众树立“和谐”、“守法”、“谦让”等理念,促进回汉两族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和谐发展,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在2015年的全省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中,清凉寺回族村被授予“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荣誉称号,今年正昂首阔步向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目标迈进。
 上级的支持,村民的齐心,游客的称赞,成为该村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村委书记周成国告诉记者:村里建立健全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长效管护机制,一是夯实管护责任,安排专人具体负责长效管护工作,真正做到常抓不懈,常态管理;二是加强队伍建设,配备专职保洁员,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做好村庄绿化,亮化、美化等日常维护工作,确保维护常态常效。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利用微信平台和公益广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村规民约及长效管护机制。四是严格督查考核,做到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整改,年底按照考核结果,严格兑现奖惩。这些措施的实施,大大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家园建设步伐。
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产业发展生机勃勃、家家户户安居乐业的生态家园已在这里已经形成,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自驾游、后山游、乡村游,游客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