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综合总第4781期 >2020-05-19编印

国货没必要摆脱性价比标签
刊发日期:2020-05-1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补 牢

 在刚刚过去的“中国品牌日”,“国潮”一词成为焦点。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国人的购物车里装着的有八成都是国货。随着在销量上的明显崛起,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关于“国货该如何摆脱性价比标签”的讨论。然而笔者以为,没有必要。
 何时性价比成了一个贬义词?在美妆市场,一直有某品牌是“大牌平价替代品”的说法,其中不乏有宿系之源、花西子、橘朵这类仅花了半年或一年就获得了累计成交额破亿元的品牌。性价比即商品的性能值与价格值比,是反映物品的可买程度的一种量化的计量方式。它应该建立在消费者对产品性能要求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先满足性能要求,再谈价格是否合适。真正决定性价比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的应该是它的后缀——高或者低。而国货往往是以性价比高而“出圈”,既然是“圈粉”的优点,这个标签又有何不可呢?
  众所周知,量变会引发质变。从近两年大火的直播领域来看,凡是创造了销售记录的,多是高性价比的国货。如果说企业想把某种国货做成品牌,那么高性价比就是它通往品牌溢价之路的“敲门砖”,毕竟企业从默默无闻做到让消费者记住它、想到它,它的品牌建设就已经算是成功了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高质低价的商品本身就是更好满足消费需求的东西,而如今很多国货商品并不是高质高价,更多是走高质低价路线,性价比并不意味着它们失去了自己的特点。比如KONO的控油洗发水,精准定位油头年轻人,仅今年3月就卖出了25万瓶;比如定期送奶上门的“认养一头牛”,2月以来的天猫成交超过100万笔;比如老字号上海家化旗下的新锐护肤品牌玉泽,针对“口罩脸”研发的玉泽积雪草安心修护面膜,在直播中最高一场就卖出156万片……
 麦肯锡《2020年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国际品牌曾经是舒适、现代化、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标志。近几年,中国企业不再着眼于生产低价产品,而是努力升级产品的品质、性能和价值。由此可见,性价比是一个变量,产品在品质提升的基础上融入了创新,配合价格优势,一定是“一加一大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