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视点总第4774期 >2020-05-08编印

消费券遇上小长假
对“必需型”行业拉动较大
刊发日期:2020-05-0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城市的烟火正在回归。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中,不少人是在愉快的“买买买”中度过的。不同于以往的是,此次的假日消费中多了消费券的助力。
 据粗略梳理,全国有20余个省份的60余个城市在“五一”期间进行了消费券的发放。加上各地之前已经投放的仍然有效的消费券,总金额近百亿的消费券涉及到餐饮、旅游、家电、汽车、文娱等方方面面,为这个假期“添了一把火”。
消费券遇上小长假
“券”动消费几成?
 在北京,4月22日,北京西城区宣布将累计发放1.5亿元消费券,“五一”正是首批消费券的集中使用时段;5月2日,总额5000万元的北京市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启动发放。北京长安商城相关负责人表示,“五一”小长假较前一周周末客流上升近三成,销售环比上升80%。5月5日,北京市商务局数据显示,北京百家企业“五一”期间销售额39.6亿元,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94.1%。
 “五一”假期,上海市举办的“五五购物节”系列活动则吸引了阿里巴巴、拼多多、苏宁、美团等众多企业参与,均计划在此次购物节中发放消费券、购物券。自“五五购物节”启动以来,单是上海新世界城就共带动消费增长10000多万元,市民到店客流增幅超100%。
 而在湖北武汉,4月30日中午12点,武汉第二批消费券正式开领,使用有效期为4月30日至5月6日。当天的12:00至12:20的短短20分钟内,支付宝平台就已核销4000张武汉消费券,美团平台和微信平台也已分别核销约2000张。
“撒券”俩月
1块带动3块5
 “提前列好购物清单,算好来买的”“1万张300团400的消费券,不到一个小时就被抢光了,排队换券的顾客在商场里绕了几圈”……
 为了对冲疫情造成的冲击,刺激消费回暖,从3月起,多地跟进出台扩大消费政策,“消费券”成为了关键词。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蚂蚁金服研究院基于蚂蚁金服支付大数据对杭州消费券的最新研究发现,与没有消费券时的日常消费量对比,每1元消费券能带动3.5元的新增消费,并建议全国再发5000亿元消费券。
 这么多消费券投向市场,对商家而言,哪些行业受益最大?
 研究显示,消费券面额较小时对“必需型”消费拉动效应显著,如杭州市3月27日发放的小额消费券拉动效果最高的是食品和餐饮服务行业;而当4月3日消费券投放面额增大后,美妆服饰等“享受型消费”行业受拉动较大。
 对消费者而言,消费券也得到了各个年龄段人群的青睐。
 研究发现,使用消费券并不只是年轻人的事。在其拉动的新增消费中,最明显的是中老年群体。其中41-50岁人群的消费拉动效应最高,为4.2倍,中老年人释放的消费力不可小觑。
 《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春季大报告》也显示,2020年3月,加入移动互联网大军的41岁以上用户增长了965万,占了增长总量的一半以上,且更多46岁以上的中老年用户开始使用支付应用。
 目前来看,在老年人中,微信因为其社交属性更容易触达中老年用户,相比支付宝拥有更大的优势。对支付宝来说,此次消费券的发放也是打开中老年用户群的一块“敲门砖”。
不只买买买
小“券”拉动大转型
 除了直接拉动消费,消费券还为经济生活带来了许多其他的变化。
如此大额的消费券,如何送到消费者手上是一个大问题。目前看来,消费券的主要发放渠道为当地政务公众平台和支付类APP两种。
 有些地方的消费券通过以公众号为主的当地政务公众平台发放,比如南京的“我的南京”、济南的“济南本地宝”以及北京西城区的“西城消费”公众号。更多的是与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云闪付、美团、翼支付等众多支付APP均以不同形式参与了消费券的发放活动。
 “通过互联网平台发放消费券的优势首先在于避免所谓的‘灰色市场’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许可表示,互联网平台的数据能保证政府的资金流入到真实的场景中去,也有助于政府评估消费券的使用效率。
 在使用消费券的过程中,消费者被引导至线下,大量商家也随之转移到线上。消费券不仅带来了新用户,更重要的是覆盖更多线下商家,起到了加速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
 “4月以来,全国每周平均有近100万商家开通收钱码,开始数字化经营第一步。”支付宝称,在每周新增的百万“码商”中,有35%商家来自四线以下城市,餐饮、服饰、家具、生鲜、超市等5大行业的实体店是投身数字转型最多的。
 消费的同时,也有许多人对消费券该如何发有了更多的思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认为,未来应该采取“双层”消费刺激方案,对低收入群体和疫区民众发放现金券,同时在全国更多城市通过数字化方式发放消费券,有效进入实体经济。
                (中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