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资讯总第4757期 >2020-04-10编印

十三年,寻觅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路
刊发日期:2020-04-1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2020年4月2日,是第十三个世界自闭症日。关于自闭症(孤独症)的内容自然成为我们新闻界所关注的一个沉重的话题。近年来,我们的身边总会出现自闭症的影子,“自闭症”这个名字,似乎离我们越来越接近了。
 翻开过往的相关医学界、康复训练、特殊教育等等的一些报道与文献,只要是与自闭症相关的资料,对于自闭症的愈后,基本上都是一些消极的描述,告诉我们自闭症是不可治愈的,它将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然而,据了解,在深圳有一个人,有一家机构,从2007年开始至今,十三年来,一直坚持走在自闭症儿童可康复教育研究的道路上,为寻找自闭症儿童可康复教育的正确方向而努力着。
 他就是深圳市盛大博林少儿康复中心的创办人,动机构建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尤晓阳。他带领着他的团队,努力学习并研究国内外先进的康复方法与理论。通过观察普通儿童与自闭症儿童的发展规律,经过长期的对比以及操作性实践,自主创建了一套全新的心理研究理论:心理发展发生理论,并在该理论的框架下,针对目前世界上以欧美等发达国家所提出的心理学理论进行了学术上的批判性思辨,反对现今主流理论认为的自闭症人士是由于先天性的生理功能性缺失,造成其存在大量的行为缺失所导致的这一观念,更反对现今康复领域广泛应用以美国医学界及心理学界为代表的以拓展性训练或以认知性训练为目标的康复训练理论。
 尤晓阳的心理发展发生理论认为,自闭症人士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属性缺失,他们的主观意识下不知道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也没有对人类社会的客观意识的体验,他们的心理意识仍然停留在自然人(心理学理论定义下的概念)的维度,而非社会人(心理学理论定义下的概念)的维度,所以,当他们与人类交往时,往往是站在自我(这里所说的自我是还不具备对客体建立了客观概念的自我,即仅是心理学理论概念下的自主)的意识下进行的交往,比如他们跟我们在一起时,他们不能把我们当成一个与他一样的、有情感、有情绪、有想法的客体,就像我们与猫与狗相处一样,我们带着一只穿着外套的猫或者狗上街时,从来不会考虑它是否会喜欢,更不会考虑它穿上这身外套见到它的同类时是否会自卑……
 所谓的社会属性缺失,就是当他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知道(主流理论认为的所谓高功能的自闭症)他们与父母之间是属于父子或母子之间的血缘关系,但他们却不知道之间的社会属性的关系,他们不知道作为别人的儿女时,他们是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地位的,他们在作为别人的儿女时,要如何表现在父母眼中的自己……在同样的社会关系下的社会属性又会随着各地、各国、各民族社会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自闭症人士不单单是不会处理这些关系,而是他们无法建立这些概念,因为这些概念是不能在某个独立的关系中,通过独立的单一训练来获得的,这些属性是在建立了他们的社会概念后才能通过大量的社会体验来获得的。
 而自闭症的社会属性的缺失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于他们拥有先天的异于大多数普通人的并优于普通人的专注力,且在他们早期(婴幼儿期)建立起了对某些事物的专注性兴趣(通常说的沉迷),而忽略了对人的兴趣,忽略或无视了对父母及家人等人类的意识、态度的体验,所导致的一系列的心理意识发展障碍。
 尤晓阳的心理发展发生理论认为:自闭症是主观意识下的人类是会环境缺失,所导致的社会属性发展障碍综合症。而解决这一发展障碍的唯一手段就是教育。只有通过教育的手段,重新建构自闭症人士的人类社会参与动机才可以彻底解决自闭症的核心问题。而在动机构建教育的过程中,核心康复是后续发展的决定条件。所谓的核心康复,是指把自闭症儿童的沉迷恋事、沉迷恋物的感觉与感受,改变成对人、对人类的社会及社会活动产生积极的体验,从而发展他们的社会认知与建立他们的社会属性。
 在过去的十三年里,已有不少自闭症儿童在动机构建教育的理论体系下走进了普通儿童的生活世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2017年12月,全国首届自闭症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期间,尤晓阳公布了2岁到5岁的自闭症儿童,在动机构建教育的理论体系下,经过两年的康复教育,自闭症儿童的核心康复率达到了65%。
 目前,尤晓阳携技术与成果及他的团队,已与江西省豫章师范学院合作,共同成立了“豫章师范学院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研究中心”。
 据了解,该中心成立后的第一个研究计划,就是“自闭症儿童发病率的零控计划”,通过对高发人群的新生婴儿进行早期监察与提供动机构建教育指引及教育支援,把新生婴儿的自闭症发病率控制在零,从根本上杜绝自闭症的产生,把自闭症赶出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