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风采总第4740期 >2020-03-17编印

青春战歌
刊发日期:2020-03-1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楔子
 警报声声,回响在空旷大街上,为疾驰的负压救护车绘出道道流影。又是一场生死时速!
 心电监护、呼吸支持……车内,全身防护的张金燕、蔡志林密切注视着各种数据。70多岁的患者,痛苦略有缓解后,微抬了一下右手。两名“90后”瞬间领悟,这是一个敬礼的动作。
 这是2020年2月18日,河南省支援湖北医疗急救转运队在武汉工作的普通一天。这一天,他们连续工作11个小时,把11名患者转运到武汉火神山医院。
 11个小时,同样适用于千里之外的同龄人崔聪聪。在郑州岐伯山医院,她和其他40多名志愿者,从早上8点到晚上7点,走路用跑、吃饭靠扒拉,全面清洁这所新落成的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
 就在这一天,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24岁的王先生撸起袖子,400毫升红色液体从他体内汩汩流出,输送到一名产妇体内。病愈重生的血液,蕴藏强大的抗体,顽强抵挡新型冠状病毒进攻。一度生命垂危的她,连续两次核酸检测呈阴性。
 那是生命的曙光!

冲锋
——“请给我战袍”

 疫情如同飓风肆虐九州,无情拷问每一个人对于生命和健康的认知。湖北武汉成了“风暴眼”,近邻大省河南首当其冲。
 病房、社区、乡村、车间、家中,抗疫路上的青春身影格外抢眼。父母眼中,这些“90后”、“00后”还是令人心疼的孩子,最前线上,他们却是独当一面的战士!无论如火炬还是做萤火,他们中所有人都奋起了,有一分热,就发一分热,有一点光,就发一点光。
 身披一件专属标志的战袍,从天而降扶危助困——和很多“90后”一样,李建顺也爱做这样的“超级英雄梦”。他没想到,有一天会梦想成真。那件战袍是一件防护服,上面有一颗闪闪的红星。
 李建顺是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一名有着5年党龄的党员。河南发出号召驰援湖北时,他第一时间报了名。1月26日,作为河南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他和其他136名同行进驻武汉市第四医院。
 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4个小时,汗水顺着头脸不停地淌,一张嘴就是咸味儿,大口呼吸成了特别奢侈的事,头痛、心悸、胸闷一起袭来,有时候真想原地爆炸!拯救地球的英雄,原来并不好当。每当想左冲右突,撕开身边胶着的黑暗与沉闷时,就特别需要一束光,高高地笼罩着,帮助自己抵御伤感,打败疲乏。精神的力量原来如此重要!
 医疗队中51名党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队长王耀平让每名党员在防护服上画上红五星。
 渐渐地,进入阵地前画红五星,成了医疗队中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标配和荣耀。每一次画,都要把衣服抻直,都是一个小小仪式,都像发出一次战斗宣言,都显得特别神圣。
 披上这样战袍的他们,更加悉心、耐心、细心,递到病人手里的水是温热的、饭盒是打开的。“自己的儿女也不过如此。”71岁的患者这样说。病房里一位阿姨把李建顺工作的模样拍下来,在微信上跟儿子说:“莫担心,我们这儿有蛮多河南的‘小红星’,他们特别好。”
 第一次帮队友画红五星,和李建顺同龄的李营眼睛发热,内心好像被什么撞了一下。第二天,她向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医疗队到达武汉前后,先后有69名队员写下入党申请书,其中“90后”26人。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2月9日,漯河市17名医护人员火线入党。鲜红的党旗或张在救护车前,或挂在病房楼道里,他们身穿防护服,紧握拳头,庄严宣誓。
 新党员们无一例外,都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前线,一二十天不曾回家,身体、意志、能力,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恰恰由于洗礼之严酷,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党员”两字分量之沉重。“党员就是危险面前,要站到老百姓前面。”这就是“95后”护士刘汇慧的理解。
 位于河南邓州市产业孵化园里的一家企业,生产线上一片繁忙,33名青年党员、团员组成突击队,从腊月二十八起,昼夜为白衣天使赶制战袍。
 “95后”员工马笑笑这个春节累到几乎崩溃。一个月来,她吃住都在厂里,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整个世界缩成一块两米见方的工作台。年轻清瘦的姑娘,手磨破了,嗓子哑了,大眼睛里的粼粼水波也安静下来了,但手里的活计一刻没有停下。有时候连她自己也诧异,哪儿来的这股劲!
 就是这样一件防护服,工艺不算复杂,却织进去“马笑笑们”不少巧思,比如加大后腰和下裆连接处的尺寸啊,在帽子、袖口、腰部、脚踝处嵌入松紧带啊,一针一线都在心里走过很多遍,图的就是安全方便。防护服打包出厂的那一刻,她总喜欢想象它们会去哪儿,一定是扇动着洁白轻盈的翅膀,飞到南阳,飞往郑州,飞去武汉,包裹在那些跟病毒作战的人身上。它们短暂的一生只有一个使命:在医护人员和病毒之间,布下天罗地网,保护天使平安回家。
 英雄莫问出处,战士何须年长!有了初心,走得再远,只需一声召唤,便会坚定地靠近。“我是党员,我先上!”这句话成了全省20余万个基层党组织、500多万名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请战一线的誓言,成为“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的时代诠释。 

向往
——“我想成为那样的人”

 总有一段经历,帮助年轻的心懂得:把理想实现在别人需要的地方,苦会变得不那么苦,甜起来却格外甜。
 搁在两个月前,武汉大学医学专业研究生、平顶山姑娘晓琳很难想象,自己在隔离病房中写就了一篇“毕业论文”。
 从学校返回老家过年的她,在县医院确诊为新冠肺炎。在这个年轻姑娘身上,一段和病毒的抗争开始了。
 “嘀嘀嘀……”除夕之夜,连续的呼叫铃声在医院传染病区楼道急促响起,撕破了静谧。
 医护人员奔来了。晓琳张大嘴努力呼吸着,但输送到鼻腔的氧气好像遇到了玻璃门,一次次被弹回来,她的手脚温度越来越低,渐渐变得灰白黯淡。
 绝对不能让她睡着!“晓琳,给爸爸妈妈说点什么,他们正看着你呢。”“你穿上学位服一定很好看!”护士一声声安慰着鼓励着,医生不停地搓着她的手脚,想让它们热起来。
 你不能放弃,我们也绝不会放弃!渐渐地,冷却的身体有了温度。医生的手早已没了知觉,停下来才觉出又涨又麻,想截住额头上的汗,胳膊却死活抬不起来。他们半步也不敢离开,密切观察着她的生命体征。挨到天亮,晓琳终于不用吸氧,恢复了自主呼吸,红润慢慢覆盖脸庞。
 治疗期间,晓琳在资料上看到某种药物有效,把信息反馈给医院。仅仅两个小时,药物就调来了。她不知道的是,住院的这半个多月里,很多人在为她这样的患者奔走努力,县里在物资、人力上全力给予保障。
 “我也将成为那样的人,我想像他们一样。”成为一名医生,对晓琳而言,不再仅仅是专业注定的职业。镜片后她的眼睛里,有某种东西在燃烧。
 乐观,是逆境中绽放的光芒。护士孟霞会在战友的防护服上画美少女战士,画小猪佩奇,画变形金刚,让病房里沉闷的空气瞬间活泛起来。她会跟担心自己“丑炸了”的同事开玩笑,一边比划汗水、消毒液浸泡的双手,一边念念有词:你的太白,像大元宵;我的发黄,像不像老生姜?她最喜欢说那句口头禅——“等疫情结束了”,“等疫情结束了啊,我要把拉下的剧都补回来,我要去看最美的樱花,逛最热闹的户部巷!”
 像他们一样坚强吧!
 一月之期,多少求不得,又有多少伤别离。那天凌晨,医生李慧隔着小小的屏幕,看着弥留之际的父亲眼神一点点黯淡下去,她泪如雨下,声声呼唤,长跪不起。天亮了,她把这份痛苦藏在心里,又奔向了病区。亲人没了,无法回家送别,能告慰的,就是不让更多人失去亲人。
 像他们一样担当吧!
 如果把冲上救治前线的人比作战士,冯永海和其他“党员攻坚队”成员堪称“战神”。这支队伍来自全省不同医院,每个人都是业务骨干,经验丰富,骁勇善战。人可以倒班,神经必须随时“在线”,危重状况必须第一时间顶上去。正常值班外,还要帮助同事采集咽拭子、参加疑难重症病人“省际大会诊”,冯永海普通一天的工作量翻倍。疫情是魔鬼,唯有拼、拼、拼!
 像他们一样勇敢吧!
 这是一群医学检验专业、在武汉实习的河南大学生,郝莺歌、李鋆、桂云飞和孙于洁。按照车票上的时间,1月22日他们本该回到家,开启假期“吃睡刷手机”的循环模式。但就在这一天,他们选择集体退票,担纲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提取,当一个“离危险最近的人”。
 ……
 “2003年全员抗击非典,那时我还是个小学生,向往有一天自己也能救死扶伤。这一次我不再缺席,我骄傲这支队伍里有我的位置!”这是共产党员、护士郭玉凰的誓言,也是无数青年人的心声。

磨砺
——这种力量叫做逆风成长

 灾难让人成长,实践是最好的课堂。现在的青春身影终将成为栋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他们如何感知如何成长,牵动着社会关注的目光。省委书记王国生深情寄语,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用好抗击疫情的鲜活教材,让拔节孕穗的小苗在经风历雨中正其形、强其骨,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小经历和国家的大命运,从来都在一起,从来都很紧密。
 这个寒假,是10岁焦作男孩曲恩泽成长路上的一条“分割线”。爸爸是警察,妈妈是护士,都在一线奔忙,小恩泽成了自己的家长。
 “原来做饭这么辛苦,我煮一次方便面都要花半个小时,妈妈要上班,还要做饭,肯定特别累。”
 “以前爸爸看着我写作业,我们两个都会烦,还会吵架,现在我自己也能写好。”
 “会有害怕的时候。最害怕夜里上厕所,把灯打开就好了。”
 “最开心每天中午和爸爸妈妈视频,只要他们忙完平安回家,我再也不惹他们生气了。”
 小恩泽好像一下子读懂了什么叫“责任”:每个人都有要做的事,好好工作是父母要做的,他要做的就是照顾好自己。
 战“疫”这堂课,也上给每一名老师、家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教育的本质和追求,选择和孩子一起,完成这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2月底,《给郑州236万中小学生的一封信》走红朋友圈。信中说:愿你们在灾难中学会坚强,在安静中学会坚守,在挫折中学会无惧,在苦难里学会成长。这一切经历都将幻化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叫做逆风成长。
 曾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成了时刻提醒家人洗手戴口罩的男子汉;那个逮住一切机会玩游戏的“熊孩子”,不需要提醒就端坐在电脑前上网课;张口闭口就是流量明星的“饭圈”女孩,说长大了想成为钟南山;满脑子天马行空的梦想,变成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温室中的花朵们,正在磨砺中逆风成长,似乎一夜间,就长成我们期待的模样。
 在平顶山,患有先天性神经耳聋的大一学生刘雯婷每天都戴上助听器和小红帽,到社区的疫情防控检测点值班。她说,一直以来都是党和政府照顾她家,现在她想为国家尽一份力。
 在邓州,大学生唐雪梅把自家菜地的千余斤黄心菜、香菜择得干干净净,分发给附近买菜不便的居民。母亲很是诧异,以前在家啥活也没干过的妮儿,这次在地里连薅3天菜,手秃噜皮也没吭一声。
 在郑州,每天都有“90”后义务献血,助力河南保障武汉医疗用血。24岁的朱志豪献出了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能救人的事,有什么好犹豫。
 雄浑的母亲河跃动出青春的交响。青少年们细细品读生命的价值、公民的责任,懵懂的心灵种下了懂事的种子,雀跃的身板有了稳重的模样。
 在救护一线,河南支援湖北医疗队中1000多名青年党员、团员义无反顾地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在建设一线,青年突击队日夜奋战,将团旗牢牢插在郑州岐伯山医院建设工地上;
 在保障一线,青年文明号班组不舍昼夜,奋战在长垣、邓州医疗物资的生产线上;
 在防控一线,河南广大农村4300余名第一团支书、广大社区团干部和返乡青年学生等纷纷行动起来,踊跃投身防疫知识传播、人员排查、卫生消杀、卡点执勤等各项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河南各界青年合计捐款捐物6300余万元,共有843支青年突击队、3.9万余名青年志愿者始终坚守在战“疫”第一线和最基层。  

智胜
——“我要去试试”

 2月4日,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的第3天。
 中午1点,一辆急救车呼叫着驶进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这个院区专门收治危重症患者,来自河南的135名医护人员在此鏖战。
 一群年轻人正在值班。见到病人时,刘艳辉的心咯噔一下:高烧39℃,全身略绀紫,嘴唇发紫,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呼吸频率是正常人3倍。CT显示,病人双肺已被染白。
 “呼吸开始衰竭,双腔鼻导管吸氧。”立即投入抢救。
 5分钟过去了,症状仍无缓解。指尖血氧饱和度不升反降。
 “马上换吸氧面罩。”抢救设备逐步升级。
 10分钟后,情况开始好转,但是很快出现反复,病人呼吸更加急促。
 “立即换经鼻高流量!”
 如果这一招不行,下一步……刘艳辉紧盯着患者,大脑飞速运转,护目镜下,两条浓眉揪成疙瘩。
 所幸,病毒停止了侵袭。入院一个半小时后,经过各种抢救,危险症状逐步缓解。
 2月16日,病人双肺基本恢复,两次核酸检测显示阴性。在床上整整躺了12天的他第一次下地了,眼里闪烁着无限感激。
 专业能力强不强、思维够不够冷静、处置是否果断……来前线一个月经受的考验,庞大而又密集。从死神手中抢生命,一个医生往往要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调兵遣将。
 那天,省长尹弘在与河南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视频连线中说,赴湖北医疗队队员集中体现了河南人民的精神风貌和优良素养,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这让刘艳辉深有感触:
 “‘最可爱的人’,一定是有能力去担当的人,我们多一分力量,病人才能多一分安全。”
 青年的敏感意识和独创劲头,一经与知识经验相逢,往往能开辟一个崭新的世界。
 从最开始进村入户采集信息,到运用钉钉软件做好疫情排查,再到通过二维码管理人员信息,在郑州市二七区樱桃沟管委会,佟鑫不断升级数据收集处理手段。
 这位“90后”小伙子在大数据的使用上,提炼出“六字秘诀”——“多比照、求精准”,散布在整个樱桃沟的近3万名居民,全部去留信息都汇聚到他的电脑文件夹里,而且数据必须经得起“盘”,经得起比对。办公室里,每每看到这样的佟鑫:额头上的齐刘海乖顺地垂在眼睛上,瘦长的手指在键盘上来回翻飞。同事不止一次竖大拇指:这小伙子头脑灵光,耐得住烦,好样儿的!
 中信重工一支平均年龄二十八九岁的团队,花了10天时间,研制出一台360度转动喷雾消毒智能机器人,用“黑科技”代替人工助力抗疫。
 河南警察学院学生刘国龙给老旧小区“量身定制”了一款智能管理检测平台,把手机号或者户主姓名输进去,界面就会显示“全家福”,特别受到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欢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生秦梦博,设计出一款收放式消毒通道,运输安装都很方便,展开就能用。
 南召县公安局反恐大队的张轶群,郑州航空港区党群工作部的楚佳,自创各种高效查控模式,用脑子印证这届年轻人“靠谱”。  

动情
——“你在身边,我就无所畏惧”

 2月21日,一大捧来自武汉网购的鲜花送到郑州市民邵先生家,黄灿灿的向日葵生机勃勃,淡雅的百合香气馥郁。一张落款为“武汉青山法院后勤专班”的便笺上写着:祝您生日快乐!青青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请您放心把她交给我们照顾。
 一束鲜花,两处惊喜。这一头,邵先生这个67岁的生日格外有意义;那一头,他驰援武汉的女儿邵青青的孝心,得到了熨帖和安放。
 这天上午,在武钢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河南省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郑州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邵青青,找到后勤专班的刘莉文,提出想要5个熟鸡蛋。
 很快,“谜题”就有了答案:她用鸡蛋加上废纸壳做成不倒翁,“隔空”为父亲送上生日祝福:5只不倒翁代表一家5口人,有困难要不怕摔迎着上。
 “如果不是来帮助我们,她就能守在父亲身边过一个温馨开心的生日。”刘莉文心里酸酸的,这些白衣天使对武汉有恩,让我们为他们做点什么吧!
 这,就是那束鲜花的故事。它吐露着爱的寄语,传递着人间温情。
 爱让人柔软,更让人成长。
 邵青青做事麻利、风风火火,性格爽快的她看起来像个“大姐大”,其实家里人都知道,她胆子很小。到武汉后,她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坚强。
 那是2月9日,她在方舱医院上班的第一天,武汉下起大雪,寒意逼人。
 一个大姐迎面过来,说自己胸闷、难受,询问;“你们会不会给我们发药啊”,这让青青意识到,患者正在经受担心焦虑的折磨,他们害怕没人管。
 正像她刚进舱就感觉到的那样,脆弱、无助感弥漫在空气中,整个舱内有些压抑。在这里,各种复杂、突发的情况都可能会有,没有人明确告诉你该怎么办,所有判断只有一个标准:患者好,患者健康,患者平安。身为医护人员不能惶恐,除了坚强,别无他途。
 带着这个大姐做完深呼吸,青青背对着她说,来,您念念我背上写的字。“河南,中!”大姐用武汉话念完,哭了,又笑了。
 在青青的筹划下,舱里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患者帮助医护人员分发物品、领头健身、做心理辅导,大家聊天说笑的时间多了,坚冰逐渐消融。
 青青曾在朋友圈写下两段话:
 “我见过凌晨两点的武汉,这里的路灯很耀眼,星星很热闹,但它每天都在遭遇生离死别,悲伤得让人心疼。
 我见过很多的人,素不相识,甚至看不清长相,但是简单的交流、温暖地搭把手,无论来自哪里,都不影响大家共同战斗。”
 ……
 是啊,爱让我们无往不胜,战场上的爱情故事,往往显得格外动人。
 他和她,是一对“95后”情侣,用一枚曲别针当婚戒。
 2月9日,原本是他们订婚的日子,因为条件有限,他就把回形针做成心形,向她求婚。
 “今天没有鲜花,没有钻戒,但是今天有爱。”“只要你在身边,我就无所畏惧。”
 他和她,是两位年轻医生,穿着白大褂当嫁衣。
 大婚之日,没有婚礼、没有仪式,只有“战友”、只有“战场”。她在胸前白大褂上别了一朵红花,笑着问他:“我的‘婚纱’漂不漂亮?”
 无常面前,唯爱长存。
 在武汉市第四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一名护士给一位老太太扎针时,老太太轻声问:
 “小伙子,住在10床的那个老先生,是不是也输上了这个药?”
 “输着呢,政府免费给大家看病,您放心吧!”“好好,那就好。”
 后来他才知道,这是一对同时住院的老夫妻,彼此牵挂惦念着对方。此后他就主动当起了他们的“传话筒”。
 “22床奶奶是您爱人,她让我来告诉您,晚上睡觉要盖好被子。”
 “奶奶,爷爷让我跟您说,他吃饭吃药都很听医生的话,您放心吧。”
 每次经过他们的病床,他总会停下来多叮嘱一句,自己心头也暖暖的。爱,不就是宇宙中最巨大的力量吗!
 “我不认识你,但是谢谢你。”在青山区方舱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95后”护士陶政阳,用最大的耐心给予患者安慰和关怀。在做完一次大半个小时的心理疏导后,患者这样对他说。
 “我给她说的是‘妹妹加油’,我猜她说的一定是‘姐姐加油’。”刘晓宁和刘晓慧是一对护士姐妹花,相隔一天抵达武汉。姐姐执行转运任务时,惊喜地看到妹妹的身影,两人隔着玻璃窗给对方加油鼓劲。
 “烩面,胡辣汤,芝麻叶面条……还想吃啥只管提!”“95后”河南厨师马允和其他5名厨师一起,从郑州奔赴武汉,用美食支援同样穿白色制服的家乡勇士。
 “你回来那天,就是全家人的大年初一。”大学生弟弟对医生姐姐说。
 “只要相爱,哪天都是好日子。”推迟婚期的情侣说。
 “我念书时家里困难,国家给我免了学杂费,现在该我为她做点什么了。”捐款的年轻人说。
 ……
 疫情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远,但心与心的距离却更近了。
 一名年轻男子,为郑州的公交车司机们送来了自制的防护面罩,每个接头都作了细心处理。纸条上写道:我确实买不到口罩了,考虑到你们每天接触的人很多,非常辛苦,就自己制作了防护面罩送给你们,这是我的一片心意,希望你们不要嫌弃。落款只有两个字:朋友。
     (下转B3版)

图片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