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同样刻不容缓。如今,尽管疫情影响尚未过去,面对受此次疫情冲击最大的消费经济,人们已经开始考虑,后疫情时代消费市场如何开局?疫情过后各类消费品产生将产生哪些结构性的变化?
一、短期的衰退不可避免,长期的复苏亦是必然
新冠肺炎疫情是2019年12月底开始爆发的,由于疫情爆发正值春节、元宵节等传统消费旺季,且疫情蔓延范围更大,防控措施更强。因此,较之于投资和出口,本次疫情对短期消费的影响更大。本次疫情恰逢春运人口大流动时期,为防止疫情叠加春运造成失控,各地均采取了封路、关停店铺工厂、延迟开业开工、封闭式管理小区等非常强硬的防控措施。这些强硬措施在有力阻断病毒传播途径的同时,也限制了消费者的出行。专业机构对消费领域的12个重点行业调研显示:各行业均受到负面影响。平均来看,减少消费的净人群数超过一半。其中医疗保健、保险、教育文化、日常食品、烟酒等行业,受影响相对较小。而外出就餐、旅游、交通出行等3个行业遭遇重创,减少消费的净人群数量超80%。这对当前中国消费结构中占比更高的服务消费和可选消费影响重大。
当前,随着居民消费结构明显升级,服务类、可选类消费占比显著提高。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恩格尔系数明显降低。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42359元。全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消费支出比重)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28%和30%。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中国居民消费正在由原来的“温饱型”转向“小康型”。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支出占比为45.9%,由此判定短期内,特别是2020年第一季度本次疫情对消费市场的打击和影响已成定局。
但是从整体看,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对应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这正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所在,也是任何经济体都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1月17日对外公布的结果,经初步核算,2019年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近百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的比重预计将超过16%。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韧性强、动力足、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已发生了积极变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2019年第三产业成为经济的绝对主导,占比已达53.9%。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消费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重要压舱石。更为可喜的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高技术行业不断引领发展。在新科技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和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双轮推动下,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保持着增速稳定,质量效益型增长态势稳固。这使得即使疫情期间,数字经济新业态也表现得十分活跃。据中国信通院测算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预计达3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5.4%,数字经济已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中国经济的综合竞争优势依然存在,受基本面的支撑和国家政策的积极扶持,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和需求,在疫情过后必将迅速显现。守住这块中国经济重要压舱石,更好释放消费潜力至关重要。
二、危机与机遇并存,疫情意外催化消费零售变革
纵观疫情期间消费市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水、电、油、气等涉及到的民生领域都得到了良好的保障,疫情下新的消费机遇和特点逐渐展现,其周期特性尤为明显。
在疫情发展初期,医疗制药等领域需求旺盛,包括医疗设施建设、医疗设备、消杀用品、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等均需求巨大。随着国家政策的及时出台,疫情专项贷款、减税降费以及政府财政补贴等综合举措的大力支持,以医疗为核心的各个领域,从产能到消费都获得了巨大动能。在此期间,人们被迫进入了一个居家消费的“新生活”状态,这也充分带动了线上消费。据艾瑞咨询的调查显示:疫情期间,约超过40%的消费者在疫情防控期间进行了线上消费,室内运动、在线教育、以及用APP买菜、学做菜等新的生活方式,其中约20%消费者是第一次尝试。而非首次尝试的人群中,超一半在疫情防控期间频率增加。这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改变,都将对未来消费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疫情进入中期后,国内疫情确诊以及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以疫苗研发、医疗科技研发、远程医疗等为代表的行业在获得政策扶持后正迅速崛起,这对未来的健康产业发展意义深远。
疫情后期,随着人们对新的消费行为和习惯逐渐形成,5G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将融入传统基建行业,从而催生出一个“新基建”的崛起,这无疑对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起到催化作用。目前,各个地方超25万亿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和全国重点项目陆续复工复产,为短期内平衡宏观经济预期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也将为支撑宏观基本面长期稳定的运行发挥重大作用。
从中长期来看,疫情将推动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变化和刺激新消费增长点。疫情期间“宅经济”逆势火热,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在线医疗等新兴消费模式成为人民消费首选,也为无人零售、生鲜电商等新零售加速打开发展空间。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产品的销售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并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三、疫后消费市场短期反弹和长期变革
疫情抑制了人们的消费,疫情过后,部分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将得到快速释放,消费得以迅速反弹,一些消费还会补偿性增加,各类消费将得到恢复性增长。
为迅速恢复经济和生活秩序,政府多措并举为消费行业企业纾困,中央和各地纷纷出台各类措施,缓解中小企业、尤其是受疫情重创的消费行业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这为疫情结束后供给端快速恢复提供了保障,为疫情过后充分满足消费需求奠定了基础。
在金融方面,疫情期间,银保监会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受困的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并鼓励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完善续贷政策安排、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渡过难关。各类纾困措施的落地和实施将较好地保护消费行业企业有生力量,有效满足疫情过后反弹的消费需求。
此次疫情也是“危”“机”共存,疫情或成消费升级的“催化剂”。加快了新零售模式崛起,为消费零售带来新机遇。线上线下融合零售模式(O2O模式)成趋势。疫情期间,各大商超和便利店为减少人员不必要的接触,同时压缩供应和物流成本,都推出了预约制到店自提、无接触配送到家等新模式,并大获成功。未来随着线上直播、社群销售等模式的不断发展和成熟,O2O零售模式将成为实体零售行业新趋势。
“无接触”概念下无人零售进程再提速。近年来我国无人零售业务发展较快,无人售货机、无人便利店和无人超市等不断亮相。但较之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无人零售还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无人售货机自动售货机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零售形式,20世纪70年代自日本和欧美发展起来。它又被称为24小时营业的微型超市。在日本,70%的罐装饮料是通过自动售货机售出的。全球著名饮料商可口可乐公司在全世界就布有50万台饮料自动售货机。
在日本全国各地,共设有550万台自动售货机(据1998年的统计),销售额达6兆8969亿4887万日元,为世界第一。美国(据1997年的统计为689万台),但是,从人口占有数来看却是世界上最高的,美国平均35人占有一台,而日本为23人占有一台。而我国受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无人售卖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本次疫情中“无接触”概念走红,我国无人零售进程再次提速,医院和疫情严重地区启用大量无人配送和无人超市。例如,武汉火神山医院无人超市,部分其他医院配有机器人送物送餐;美团率先在武汉、北京两地试点运营“美团智能取餐柜”等。这些无人配送和无人零售实践既有助于积累技术经验,也有助于提高大众对无人零售的接受度,加快无人零售普及进程。
远程医疗得到积极推广。疫情期间农业银行、平安银行和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联合医疗机构、集结全国权威医疗专家推出免费线上问诊。为了避免患者拥挤医院造成更多传染,各大医疗机构和互联网企业的线上医疗进行得热火朝天,线上咨询、线上诊断、线上治疗的智慧医疗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在抗击疫情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方面,通过线上医疗为患者答疑解惑,对初期、轻症居家隔离病人,给予专业的远程指导。另一方面,线上医疗也减轻医院和医务工作者超负荷运转、避免交叉感染。在培养了人们就诊习惯的同时为将来利用远程医疗来解决医疗资源共享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线教育进入了全新时代。疫情之下,教育是受波及面最广的行业之一。开学时间已经多次被延期,仍然没有明确时间表。全国超过3亿师生,无法返校。为了应对延期开学,教育部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学”的通知直接引爆了在线教育的热潮,全国各地数以亿计的师生涌入互联网课堂。一千多万老师摇身一变,成为网络主播,两亿多学生成为“粉丝”,这不仅直接把在线教育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也为下一步在线教育的推广和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沉寂已久的远程办公赛道中的众多玩家也被唤醒。如今在互联网行业空前发达,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日益成熟背景下,随着疫情的到来,远程办公行业正进行着一轮全面“唤醒”。钉钉、企业微信不约而同地因新用户涌入而迎来宕机。大多数人原本对远程办公并不熟悉,这次疫情恰好给了平台们“教育用户”的绝佳机会。据统计,疫情中近两亿人远程办公,使用习惯初步培养。
目前,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日益增强,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风生水起,不仅给百姓带来满满的获得感,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强劲的牵引力。面对疫情的影响,我们应该周密设计提前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此前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也强调,一定要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在全力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统筹做好“六稳”工作,其中特别提到要稳定居民消费、发展网络消费、扩大健康消费。
总之,本次疫情,对国人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将造成深远影响,从而带动消费需求的改变。这无形中为消费产业升级起到了催化作用。由于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健康价值的回归,会带动健康产品、畜禽冰鲜、健康家电、体育运动等相关产品的升级;随着人们对“非接触式消费”的接受,为无人零售、无人餐厅、无人机配送等消费模式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人们对“云生活”的体验和普及,将带动在线娱乐、办公、购物、医疗、教育、甚至买房、看车等线上化销售行为进入一个黄金期。
疫情之下,消费环境的困难是暂时的,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空间,拥有巨大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疫情过后,消费市场必将得以恢复,消费能力必将提升,消费市场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刘连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