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综合总第4735期 >2020-03-10编印

对“长沙消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 刘 虹
刊发日期:2020-03-1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消费既是经济平稳发展的“压舱石”、也是抗御经济风险的“稳定器”,更是一个时期、一个地方经济活力的反映。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富裕起来的消费者,对现有供给体系提出更高要求,消费规模与消费质量均会发生巨大变化。在市场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一方面,我国消费行业受互联网经济发展影响,各种线上线下新兴消费模式不断涌向,给消费注入了不少新的动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一些制约消费扩大与结构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影响消费扩大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因此,进一步繁荣消费经济,去除各种阻力障碍,充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成为当前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紧迫内容。
 近年来,笔者几次回长沙探亲,与亲戚朋友交流,深切感受长沙市民日常消费的诸多变化。市区内,一批批具有湖湘特色的美食街、购物街、古玩街、步行街、非遗街等悄然林立,日渐热闹。以网络消费为特征的新消费模式在长沙妇孺皆知,蔚然成风。休闲消费以往是“歌厅”“酒吧”“足浴”老三样,现在去“文和友”“茶颜悦色”“网红打卡店”消费已成新时尚。像五一路、解放西路、渔人码头、马栏山、冬瓜山等消费集聚区,经常是人头攒动,美食店一座难求。如此热闹的消费情景,不由引起笔者的兴趣和思考。
长沙城镇居民消费近况与趋势
 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城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湘浏盆地西缘,是中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全市面积11819平方公里,沉淀了悠久的湖湘文化人文精神。2018年长沙市常住总人口815.47万人,地区GDP为11003.41亿元, 仅次于广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等几个省会城市。长沙市经济结构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2.9%、 42.4%、54.7%,对GDP增长的贡献依次为1.4%、38.5%、60.1%。第三产业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
 2018年,长沙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792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6775元,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达到72.4%。这一比例与我国中部地区其他省会城市相比,高出武汉市6.6个百分点;高出郑州市3.5个百分点;高出南昌市5.2个百分点;高出合肥市10.6个百分点。可见长沙城镇居民“花钱消费”的兴致确实不低。
从消费结构来看,2018年,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4240.18亿元,消费人均支出36775元,其中,食品烟酒的人均消费9523元,占29.7%;衣着人均消费2399元,占7.5%;居住人均消费7040元,占22.0%;生活用品及服务人均消费2836元,占8.8%;教育文化娱乐人均消费6876元,占21.4%;医疗保健人均消费占8.0%;其他用品和服务人均消费占2.6%。消费构成详见图1。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食品烟酒、教育文化娱乐、衣着等消费占据绝大部分比例,居民用来购房或房贷的消费比例与其他城市相比并不是太高。
 从增长速度来看,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比上一年增长6.2%,食品烟酒的人均消费增长11.4%;衣着人均消费增长10.4%;居住增长1.3%;生活用品及服务增长0.9%;教育文化娱乐增长7.8%;医疗保健人均消费增长13.4%;其他用品和服务人均消费增长16.7%。增长最快的是文化娱乐衣着食品类消费,住房与日用品消费增加较慢。
“长沙消费”热闹的几个重要原因
 第一,消费能力相当,据统计,2018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已进入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区间。长沙市2013年恩格尔系数已降至29.5%,2018年的恩格尔系数为 26.4%,比全国提前5年迈入富裕水平。据长沙市官方发布数据,2018年,长沙市平均薪酬为7131元,在全国37个主要城市薪酬水平中排名第21位。从薪酬的分布情况来看,长沙地区平均月薪4000元至6000元的职位占职位总量的35.1%,8000元以上的占24.4%。工资水平比较集中,半数以上的居民平均工资收入总额在7000元左右。又据长沙“职友网”发布的全市职业收入调查,详见图2。数据显示,除了各类社保福利隐性收入,居民实际到手的工资收入平均5000元左右,约占70%以上比例,说明长沙市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相对集中,差距不大。市民的工资水平虽然不高,但近年来,各种津补贴制度不断规范,比如,2018年10月实行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至每月5000元等一系列增收措施的加快推出后,老百姓感觉“钱袋子”还是越来越鼓。另外,长沙商品市场丰富,物价适宜,住房消费压力较小,消费起来不会有太多顾虑,底气较足。市民在满足了基本体面的生活之外,还可以增加一些享受型消费。
 第二,消费意愿趋同。天生乐天派的长沙人普遍追求“吃得好,玩的开心”,会享受生活。餐厅、洗浴、酒吧、KTV门庭若市并不少见。近年来,长沙人均食品烟酒支出持续增加,在食品消费支出中谷物及食用油支出比重双双下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蛋白、高钙奶和瓜果类食品支出明显提高。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已经从“吃饱”向“吃好”转变,注重营养化和多样化,追求营养均衡。
 长沙人也拥有“舍得用”、“赶时髦”的特质。根据“携程旅行网”发布的国内出境旅游年度报告,全国出境游出行人次增长最快的城市也是长沙。随着新技术的普遍应用,网络消费、共享消费等吃、住、行共享软件发展迅速,新兴消费方式在长沙市民中迅速普及。居民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那些可以表达自己个性并有独特风格的优质品牌,选购原生态、健康、环保型产品成为消费趋势。以注重健身、休闲娱乐、旅行等为特征的“乐享生活”已逐渐成为长沙人生活的一种“新风潮”。
 第三,消费文化活跃。长沙消费文化的活跃,以其丰富的“夜经济”为代表。对多数长沙人来讲,没有“熬夜”只有“通宵”。对于“不用睡觉”的长沙人来说,骨子里自带夜生活基因。长沙的夜市文化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歌厅文化,后来歌厅文化与酒吧文化、美食文化互相交融,独具长沙特色的夜市活动街区和场所四面开花,打造了像“橘洲焰火”“灯光节”“无人机灯光秀”等独具特色的城市夜间娱乐品牌。现代感十足的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位于长沙湘江新区,丰富的剧目演出也为当地文艺青年提供了“精神食粮”。
 在欢快的电视娱乐节目的大力宣传下,在新科技新文化思潮的推动下,长沙市文化娱乐产业异军突起。比如,上文提到的 “文和友”地方品牌,这个拥有众多餐饮品牌和文娱空间,俨然是个文化娱乐品牌的组合空间,美食与情怀在这里碰撞成为艺术,其创新模式使其成为全国夜间消费界一颗耀眼的明星,已被长沙市民称之为最记得住乡愁的地方。还有年轻人喜好的“茶颜悦色”奶茶品牌已享誉全国,作为本土奶茶品牌,长沙市内100多家分店仍满足不了当地客人的消费需求。长沙市娱乐文化产业的活跃与繁荣,也吸引了不少外地客人,有来长沙度假度周末的广东人和江浙人,更有东北组团打“飞的”过来美食的东北客人。长沙这座连续11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已然成为探索“夜经济”这片蓝海市场的先行掘金者。
 第四,消费政策得力。长沙消费经济提升快,与市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大胆创新实践,政策措施支持不无关系。这些年来,长沙市政府稳步提高居民收入与福利,控制房价上涨,加大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章定制放开服务业市场竞争,加大市场监督与维护服务,培育现代化的新消费模式,打造地方特色名优品牌,大大促进了服务业发展转型升级。例如,一直以来注重发展民生工程,让本市民充分享受当地经济发展的红利,居民收入水平与GDP增长基本保持持平,目前城镇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已全覆盖,达到100%。十多年前,鉴于全国部分城市酒吧过度泛滥,国家相关部门下令停止审批新增酒吧,处于萌芽状态的长沙酒吧业几乎夭折,长沙市文化局经过全方位市场调研后,决定引导歌厅文化与酒吧文化融合,给所有规范经营的酒吧颁发《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打击酒吧低俗奢靡之风,促进酒吧产业健康发展。为了让市民夜间放心消费,长沙市政府在重要商圈,早已实行24小时景区化管理,涉及城管、保洁、交警、公安等多个部门;为保障市民和游客安全,运用了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街头艺人须经过考核,领取执照“上岗”。 近期又在主要商圈又增设夜间经济服务中心,中心开设服务热线,有专人值守,随时协调处理各类问题与纠纷,同时提供便民医疗、雨伞、信息咨询等服务。从政策到措施到服务,尽量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个想消费、敢消费、放心消费的良好环境。
“长沙消费”已然成为一种特殊的消费现象
 地方消费市场活跃与否与当地传统文化习俗,地理气候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民生保障、收入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消费冲动,一是满足个人生理和心理需要;二是商品或服务独具特色、物美价廉;三是消费便利放心,服务质量值得信任。这些内在因素与外在条件综合形成了一个地区相对固有的消费文化。而“长沙消费”已然成为新时期的一种消费现象。
 “长沙消费”现象是长沙市在追求“消费之都”“时尚之都”“快乐之都”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发展符合长沙地方实际与地方特点,又具时代创新的假日经济、夜经济、“网红”经济、商圈经济,品牌经济;超前布局,着力打造消费经济的新模式、新业态是“长沙消费”这一现象的鲜明特色。
 繁荣地方消费,需要政府、行业、消费者协调一致,共同发力。政府在保障民生、共享繁荣,活跃市场,规范管理,消除收入分化,解决供需矛盾、加大商贸设施建设,扶持品牌产业链,保障消费者信心等方面的引领和服务作用尤为重要。
在传承地方文脉、活跃夜间经济、打造城市商圈文化、实施品牌战略、发展新消费模式等方面,“长沙消费”模式的一些成功做法和实践经验值得推广与借鉴,这些经验对活跃国内市场、增进消费,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