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视点总第4702期 >2020-01-16编印

二维码支付“一扫通”时代来了
万亿支付行业规则迎巨变的背后是支付标准的博弈
刊发日期:2020-01-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微信图片_2020011511.jpg


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已经落地。日前,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已分别与中国银联、财付通合作,率先实现手机银行扫描微信“面对面二维码”收款码的支付功能。这是上周传出财付通与中国银联就条码支付互联互通达成合作后,首批与微信实现互认互扫的银行。网联也不甘示弱,已与一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宁波完成了一笔试点。业内认为,条码支付一旦互联互通到来,对于中小机构而言又有了新机遇,也许能从巨头手中“分一杯羹”。

条码支付互通“破冰”

背后是网联和银联间的博弈

线下条码支付成为每个人消费的日常行为。但是一直以来,各个支付机构间的条码支付并不互通。因此,我们平时付款时,会同时见到各种二维码,如银联、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二维码。而互认互扫实现后,客户便无需识别和区分微信二维码、支付宝二维码、银联二维码,打开相应App即可扫码支付,实现一扫通。

近年来,监管和业界也一直在推动加快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标准。早在2016年银联发布了二维码支付标准,实现了银行间“一码通用”。2019年9月,央行公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打通条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

目前,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首批试点城市均包括福州、宁波、济南,预计很快会全面推广。有业内人士称,这意味着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将加速,将有更多银行“入局”。

实际上,有知情人士透露,2019年12月30日,在人民银行科技司的牵头下,国内首笔条码支付互联互通业务在试点城市宁波落地。而网联作为清算机构牵头,由平安付作为账户方主扫收单方乐刷的码,完成了首笔网联码制标准下的跨机构扫码交易。

“银联消息刚刚一出,马上就爆出了网联的消息,只是一种巧合吗?”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说,其实扫码互通背后是银联和网联之间的博弈,到底监管更偏向以谁来主导。

谁能弯道超车?

谁又将被淘汰出局?

初期宽松的监管环境,奠定了目前移动支付双寡头的局面。目前市场前三的二维码支付产品为微信支付、支付宝和银联云闪付,其中微信和支付宝占据九成市场份额。因此,互联互通后,触动最大的便是两大巨头的利益。

中国支付网创始人刘刚对新快报记者表示,条码支付的互联互通能否推进还主要在于两大支付巨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配合程度。一旦互联互通,就意味着支付宝、微信支付两大巨头对二维码支付领域的长期垄断也将被彻底打破。

刘刚表示,条码互联互通之后,支付市场格局将会有显著变化。排在第二梯队但仍具实力的支付机构将迅速建立账户体系,在成熟的条码支付市场快速铺向商户,以服务取胜。这在以前的寡头垄断格局下是毫无机会的,因为消费者和商户只用支付宝和微信,谁都不愿意多摆一个二维码、多装一个App。“现在中小支付机构的机会来了。互联互通之后,就看中小支付机构的营销用户能力了。”

此外,对于曾把多家支付机构二维码聚合到一起的聚合支付而言,一旦未来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对它们是致命打击。事实上,聚合支付存在监管空白,极易产生“二清”风险,即无证机支付机构留存商户结算资金,违规开展商户资金清算,存在卷款跑路的风险。

类似上世纪“金卡工程”

互联互通大势所趋

如今的条码支付好像是上世纪90年代的“金卡工程”。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中国没有卡组织,国内银行卡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不能跨行刷卡,早期商户都存在着一个收银柜台摆放了很多家银行POS机的现象。“金卡工程”推动了银行间发卡与受理端的互认互通,实现了“一柜一机”。该工程直接产生了中国银联的前身“金卡工程”办公室,并诞生了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卡组织,推动了银行卡产业的发展。

与当时“金卡工程”一样,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有望推动行业进入新时代,将促进支付产业链上的收单方、账户方、商户、清算机构等各个角色完成职能归位、各司其职。虽然目前支付宝对于条码互联互通并没有实际动作也并无表态,但是业内认为这是大势所趋,也是监管规范条码支付的方向,支付宝加入也是早晚的事。不仅是二维码,正在蓬勃发展的NFC支付、刷脸支付等各个层面的数字支付标准都在建设,据报道,除了支付二维码,在刷脸支付的打通上,微信也已与银联达成一致意见。

                                                                    (新 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