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融媒视角总第4689期 >2019-12-27编印

“山中人”组诗赏析
刊发日期:2019-12-2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王立世


面对“山中人”这个诗意的名字,我联想到“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古老的人生哲学命题。山中人,本名解利忠,石楼人士,高级职业经理人。为什么他用“山中人”作为自己的笔名呢?我想自有他的道理。他出生于偏远的山村,又不甘心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生活一辈子,通过打拼走出大山,在城市有了蒸蒸日上的事业,实现了最初的人生梦想。时间久了,他感到城市也不是理想的去处,远不如大山皱褶里那个民风淳朴的村庄,山中的生活又成了他向往的生活,山中的人又成了他向往的人。在精神上他开始返乡,寻找失落的道德和人性的太阳。这个时候,没有比“山中人”这个名字更符合他心目中的希望了。

山中人的组诗《选择》触动了我的灵魂。每个人从生到死,不知要面临多少次选择。选择对了,人生路上处处鲜花;选择错了,人生路上荆棘丛生。选择是人生不断面临又需要不断做出决断的重大课题。山中人的这组诗,抓住了人们关注的重大主题,这是有现实意义的写作。他在写作时,从多个角度开掘,既写顺应自然规律的选择,也写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选择。既写正确的选择,也写选择的错误。既写无法选择的选择,也写选择后的责任和担当。从这组诗可以看出作者不是在一个点上思考,而是在面上思考。不是在一个平面上思考,而是具有多维性和立体感。这样就注定了写作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达到了情感与思想的合二为一,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试看组诗中的第二首:“父母,我们不能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孝敬父母/生命,我们不能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善待生命/大地,我们不能选择/我们可以选择热爱大地/海洋,我们无法选择/我们可以选择保护海洋/说什么不能又不能/只是我们选择了不能/说什么无法又无法/只是我们选择了无法/为何我们不去选择‘可能’?/为何我们总是选择‘不能’?”。这首诗用“不能选择”和“可以选择”两条线交织的复合结构来诠释“选择”的辩证性和正确方向。有些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不存在选择的问题。但如何对待这些客观存在的人或事物同样存在选择的问题,比如,生命我们无法选择,但对生命的态度可以做出各种不同的选择。作者选择的方向既有传统美德,又有生命意识,更有社会责任,都是正能量的选择,于国于民有利的选择。“为何我们不去选择‘可能’?/为何我们总是选择‘不能’?”这两个反问句掷地有声,对一些轻易放弃的错误选择提出质疑,令人反省和深思。

如果一个人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对生命和自我缺乏反省,主体意识和生命意识淡泊,他的诗容易陷入概念化,与别人同质化。山中人的《我》写得很独特。他把“我”分为小我、本我、自我,这种分法未必准确,但对人生的探讨还是有意义的,值得充分肯定。小我体现的是自然属性,被各种本能欲望牵制,常常是自投罗网:“小我就是网里的鱼:/挣扎着看似活蹦乱跳的/其实,那才是真正痛苦的。”本我体现的是社会属性,强调的是环境的负面影响和人的被异化:“可我浸泡在社会的大酱缸里/本我就成了酱缸里的咸鱼/同情心好奇心那发现美的眼睛/早已经脱离了我的身。”自我体现的是地域、家庭、教育正面的影响:“家乡的水土流淌在血脉里/家风的云飘荡在我的心空/教育的路延伸在我的脚下。”人的复杂性就在于欲望与理想的对抗、人性与社会的矛盾,统一中的裂变,对立中的统一。“我住在这些‘我’筑就的牢笼里/不见阳光不见花开不听鸟鸣/风吹的心湖上总翻腾着如麻的浪/越是在那月明星稀的夜晚/时间的车轮碾轧着我浑身碎骨。”“去吧,我的小我、本我、自我/你们可曾听到过我的内心/内心深处的呻吟和呼唤?”“告别了,我的小我、本我、自我/我要忘我!因为我是一粒尘埃!”从这些诗句中能体悟到作者主体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反抗,心有不甘,竭力要挣脱捆绑自己身心的各种有形无形的绳索,渴望返璞归真,回归本性。作者用“一粒尘埃”来寄托自己的生存理想。“一粒尘埃”也许微不足道,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有庄子的逍遥。正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写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样,都是生命的顿悟。用两种环境里的鱼比喻生命的被动和无奈也是形象、生动、贴切的。这首诗对小我、本我和自我的定义及内涵值得商榷。

山中人的很多诗值得品味,比如在《风景》中写道:“这个世界/不缺风景/缺的是看风景的人。”更准确地说,是缺会看风景的人。在每一处风景面前,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有几人真正读得懂风景?这个风景不仅仅是山水自然,也包含人文内涵。世上美的东西数不胜数,但真正能欣赏美的人却寥寥无几。关键在人的素质,如果国民素质上不去,谈民族崛起不是纸上谈兵吗?这首诗貌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引发读者思考的内容很多。《世界》也写得别出心裁:“世界不大/只因为牵挂/世界很大/因为无牵无挂。”世界大不大,不在于世界本身,而在于人的主观感受。如果没有牵挂,茕茕孑立,孤苦伶仃,世界就大而空洞。如果有了牵挂,沉浸在一个私密空间里,世界就小而充实。这样的世界被内化于心,是外在与内在的有机结合,是内宇宙与外宇宙的一次情感碰撞。《日子》写得耐人寻味:“日子就是一串串的生葡萄/挂在岁月的葡萄架上/每串葡萄都很迷人/摘一颗葡萄品尝吧,味道却是酸的涩的。”一个一个日子连起来就像一串葡萄,日子就像葡萄一样迷人,在没成熟之前,却是酸的涩的,但总有变甜的时候,酸甜苦辣就是生活的味道,蕴藏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作者写霓虹灯一反常态,浸透着浓郁的主观情绪:“仿佛你生来/就是为了炫耀/越是人多的地方/你越是摇头晃脑。”表达对都市欲望的反感,也是对心浮气躁、骄傲自大那类人的含蓄批判。这些诗都写得很独特,很含蓄,很有思想内涵,令人耳目一新。 

山中人能写到这个程度,已经超出我的想象,让我喜出望外了。对山中人而言,生活中有诗意,可能也就知足了。他本着顺其自然的理念写作,不经意间写出了一些好作品,这样写下去我相信还会写出好作品。其实,他也在不断地学习,在自序中写道:“捧一卷诗书,今天李白,明天苏轼;今天《诗经》,明天《再别康桥》;今天艾青,明天雪莱……真的是爱了诗词。偶尔也写写诗(也发表过),但终究不想去当回事地写。”古今中外的诗歌,他都在学习,只是写作时漫不经心。如果他当回事地写,既遵从自己的内心,又考虑诗歌写作的一些要求,他的诗还会写得更好些。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是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自由。写诗也一样,一些基本的规律还必须遵循,否则超越了边界就是对诗歌美学的破坏,诗的质量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