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聚焦总第4662期 >2019-11-20编印

甘心奉献的忠贞郧阳
刊发日期:2019-11-2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郧阳是片效忠民族的热土,是片效忠国家的热土。

    郧阳绿松石,当地俗称襄阳甸子或襄阳玉。相传,上古时的和氏璧当属绿松石制品。卞和献玉典故里所献的襄阳玉,正是中国独有的郧阳绿松石,忠君爱国献宝的卞和当属郧阳人氏。

    清代版本《郧阳志》载,郧阳区柳陂镇汉江古道旁有座白鹤观。此观原名台合观,道观观主是位名叫麻衣。麻衣借此修行,终成正果时有只白鹤从道观房顶飞上天空,从此台合观改称白鹤观。麻衣又作马义,《黄河大侠》电影里的主人公,侠肝义胆救段王,后落入段李二王纷争而被算计的,正是其人。

     忠于祖国、不怕牺牲,作为一种崇尚的境界,一直留驻在郧阳民间。据详实资料记载:1958年9月1日,汉江丹江水库云集10民工动工兴建,郧阳除了派员两万分文不取的义务参与外,还要支援物资。

    1958年10月8日,郧阳成立民兵师参加丹江水利工程建设。至翌年1月5日,郧援建人员完成开挖岩石182795方,拣卵石84535方及铺设机车道路任务完成的好,集体获优胜红旗一面;1月14日(阴历腊月十五),在自己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郧阳除派员参与建设外,县内另又调用2万劳力,缴调各种粮食850万斤运至丹江口。据统计,1958年9月至1959年9月,郧阳一年向丹江水库援助木材980方,黄荆条13.4亿公斤,抬杠13637根,青毛竹1.1亿多公斤,龙须草64万多公斤,芭茅150万公斤,绳子13.9万多公斤粮食1512.86万公斤,食用油4.5万公斤,还有木炭、棉花等物资。在当时交通极其不便的情况下,不说这些物资不属于郧阳主产而贵如黄金,由于当时的运载工具就是肩挑背驮,单就运往丹江口所需的人力物力,也能叫人惊出一身冷汗。

    同时,古郧老城开始迁建,自力更生,同步进行。

     兴许在人类历史上,郧阳这种出人、出力、出物协助,倒毁自已房屋、砸自己饭碗儿的事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人们推崇舍小家顾大家,但是为了国家全局,为了中华民族的兴旺与发达,郧阳这个有汉、回、满、苗等民族汇聚的地方,毅然展现着常人无法做到的集体人格魅力,彰显着社会主义国度中华民族的璀璨灵魂。

    据《郧县移民志》1994年的版本记载,南水北调基础工程即丹江水库早期建成蓄水期间,也就是1958年11月27日郧阳移民搬迁会召开到1980年底,郧阳按鄂字第457号文件“就地安置,重建家园,自力更生,发展生产”要求,早有五批共十一次搬迁。2014年之后这六批搬迁外,郧阳古城迁移33983人,郧阳农村搬迁4万余户计200537人(《郧阳移民志》第45、46页),拆除了功能齐全历史300年的郧阳古城和安阳口古镇,淹没良田147500亩。

    为安置移民,在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郧阳动员包括青年在内的城镇近三成举家老小到农村广阔天地。其中,近30岁的城市知识分子杨道义,自小他肩就没曾担过半斤、手就没曾提过四两,1963年下放到杨溪铺镇鲍沟村之后,面对凭体力挣分吃饭和对农业陌生,他孤身一生扑在这第二故乡。

    在腾地搬迁这件事上,郧阳的悲壮故事举不胜举。1967年丹江蓄水大搬迁,城郊有位姓段的老妈妈难离故土,大水入室后上到楼上,水上楼后爬上屋顶。动员外迁的大队干部坐小船前去动员求其搬迁。眼看土坯作墙的房屋马上要塌,段妈妈含泪乞求:只求她死后安埋回来就搬!劝迁的大队干部只好违心答应。段妈妈听到口头答应后,嚎啕大哭,把长时间泡于水里导致早已冰凉的手递了过来,劝迁干部才能扶她上船外迁。

    特别是1980年前的搬迁,由于当时人们思想相对保守,故土更为难离。这在大作家梅洁的长篇报告文学《天苍苍,水茫茫》中已有记叙。

    迁后困难在所难免,客观存在。郧阳人择婿、选宅,讲柴方水便。汉江边的人迁到后山乡镇后,原来舀瓢水就能做饭的日子,变成挑桶水需要跑小半里甚至爬更远的山坡,生活难度加大了。这还是小事。迁入新村,原著民留下的土地十分有限,在当时无化肥、良种亩产仅有三两百斤的年代,挤占人家口粮地遭人白眼儿更在所难免。

郧阳农村乡镇面对现实,困难自担,全县动员各自乡镇组织劳力,甚至只要爬得动的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学生,自愿参与辟山修渠、挑土造地、搬土筑库、寻泉引水。时至1994年,仅统计的库区内11个乡镇(全区20个乡镇)就改田造地36467亩,修建塘库等蓄水工程128处,配套引水渠长达446公里,新建经济林基地19.8万多亩。经一代半人努力,将祖辈们置出并留下的田产增加了整整一倍,另外还强化了配套的排涝和灌溉等基本的保障设施。

    据郧阳水电部门的资料反映,郧阳人搬离汉江河畔,支援国家水利工程建设而迁进后山之后,寻泉眼找水源,先后用镢头钢钎和土筐扁担,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作代价,修筑中小型水库91座,兴修池塘3483口,加上造地、修渠和建造经果林基地等,为实现移民安置后的郧阳自给,郧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搬动土石方总量,与黄山总方量整体相当。

    其中,修马家河水库,郧阳曾出动1.5万劳力,伤亡108人。绝大多数的小型水利设施,虽靠承雨蓄水,水质不佳,但毕竟自食其力解决了搬迁后人畜饮水之需,另为农业用水起到补充作用。直到最近两个五年,在国补条件下,地方财政勒紧腰带,即使全县职工应有的福利待遇不能兑现,也要集资建汉江大桥,连接十堰以解决出行困难。虽说郧阳职工每两人少得薪酬相当于当时少了套小户型房屋(2004年行评中行评代表们匡算),可仍然投资1亿多元改水,才基本保证全民的饮水安全。

    40多个春秋,郧阳人一直铭记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用双手和双肩,在库区阳光较充裕乡镇建造出安阳2万亩鄂西北商品粮油供应基地,建造出柳陂镇万亩十堰“二汽”蔬菜基地,建造出万亩居峪西甜瓜基地……在服务国家大局中,靠自力更生求得了新的生机。

     为彻底解决失地之后的生存困难,郧阳配合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采石运砂发展建材业和运输业,域内结合“二汽”扩散铸造件机会,揽来重、苦、脏的毛坯件铸造,大兴县乡企业;充分利用当地盛产龙须草,在发展家庭草绳和草毯加工的同时,改扩建了郧阳造纸厂,且研发生产出飞龙牌28克出口创汇免检打字纸。还在库汊筑坝蓄水养鱼和用网箱及塘池养鱼近万亩,曾有年产鲜鱼达106万公斤;先后兴建各类中小型水泥厂、采石厂、硅铁厂、皂素厂、水泥制品厂和红砖加工厂计近40家,连同开采运输业,共为5万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利用库边低山洼地建造小水果林19.8万亩,还动员村民畜禽养殖,使规模以上的养殖场达18处,年收入2000多万元。

     郧阳人负重自救, 脚印深深镌凿在《郧阳志》和《郧阳移民志》上。更加令人难以忘怀的是,1991年,郧阳原政府副县长王元国和原移民局长范有亮参加了湖北省政府关于实施南水北调的紧急会议。随后的5月19日,郧阳南水北调规划领导小组宣告成立。该小组的成立,标志着郧阳为国奉献的新征程即将开启。

    在夹缝中发展起来的郧阳经济,虽然库汊养鱼和利用县乡企业解决库区失地人民就业等项目是国家级移民自救的典范,但此刻成了历史。造纸厂、水泥厂、养殖场等大批企业不仅不能扩能,而且还要关停,使数十万亩从困境中配套发展的龙须草基地和黄姜基地、芦苇基地从以前的变废为宝回归到眼前的变宝为废;成规模的粮油基地、蔬菜基地,近万亩库汊养鱼和数百个经艰难探索引进发展起来的油橄榄、小水果等经济基地,随着南水北调中线丹江水库坝体的加高,如今全部没入江底……

    1949-2000年郧县统计年鉴反映,郧阳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从业人数在1995年是3.8万多人,但到2000年降至3.06万人,净减7200多人。就业高峰达6万余人的乡镇企业,1996年个数达18091个,到2000年个数减到15084个,直减3005个。

     据环保部门不完全统计,为了一江清水送北京,郧阳将库畔海拔172m以上不予补偿和远离水库但属汉江支流范围没人补偿的企业关停。其中自关停畜禽养殖场130多家,黄姜加工厂12家,电镀企业4家,中型水泥厂4家,铅酸蓄电池企业1家,成规模的铁合金厂4家,大中小造纸厂4家,水泥制品和油漆、肥皂等化工厂6家,中型粘土砖厂8家,铸造厂7家,还炸毁炼钒加工厂23家,封毁了100多处非煤矿山矿口等,近5万人丢掉稳定职业而需要再去另求新的就业岗位。

    当然,南水北调工程中确实对丹江水库海拔172m之下的部分实物资产给予了补偿,但这些不可复制的实物或复制这些实物与必须付出的时间成本、物质财富能否对等?大量没有补偿的倒毁企业价值多少?郧阳人还确实未曾考虑。

     郧阳人考虑最多的是国家的需要。尽管补偿的只相当于粮食而不是自己原有的粮食种子,尽管得到的只是碗鲜美的饭而不是自己可以世代永享的饭碗,郧阳人也在所不惜!

    据《水经注》记载,(紧挨郧阳的汉江边)具有钖义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数十丈,世传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发饵术,恒数十人。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

    也许是环境造就,与薇蘅草共生的郧阳人形如薇蘅草一般地执着和顽强,他们以国家利益至上,以牺牲自己为荣,像丹江水库筑坝蓄水移民后那样,紧咬牙关,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有发过半声怨,埋头苦苦思索着如何保水质、助扶贫、促转型、惠民生,自毁境内的挖砂船、捕鱼船和库区内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养鱼网箱,继续从牙缝里挤出点钱来治理土地源污染,建站处理各乡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在倡导先行实施打工经济的同时,从长计议,牢牢把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既确保一江清水北送,又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早日实现库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郧阳区发改局 马富国 摄影 陈家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