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中国城市总第4626期 >2019-09-24编印

上海:智能模块迭代更新让“城市大脑”更强
刊发日期:2019-09-2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区城运中心呼叫10号督察员!请报告你目前的位置。”“10号督察员收到,我正在陆家嘴连廊巡防,这里人流平稳,城市运行一切正常。”“收到!”放下手中的对话机,浦东城市运行中心指挥员张俊豪的眼睛还一直紧盯着面前的无缝屏幕。在这80多平方米的巨型屏幕上,刚刚与他对话的网格督察员,正拿出移动终端设备,熟练地进行着下一步的处置操作,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忙而不乱。

这个“城市大脑”具体是怎么回事?是怎么运行的?让我们一探究竟。

大数据让“头脑”更强大

走进位于合欢路上的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正门,一句标语格外引人瞩目:“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这是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的奋斗目标。“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达到上述目的,让‘城市大脑’运作得更高效。”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王礌回忆起去年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

如今,升级后的“城市大脑”变得更加强大了。如果把浦东比作一个人,观察这个人是否健康的所有生命体征都能在城市运行中心一览无遗。哪里的消防车道被堵占了?哪里缺了窨井盖?哪里的老人需要帮助?遍布全区的300万个物联感知设备,实时掌控着1200多平方公里浦东大地上发生的事情,一旦识别到信息异常,会在一秒钟内传达到“城市大脑”。

而要做到这点,其背后是亿万字节的大数据。王礌说:“以往的城市管理,更多地以部门职责为出发点,各部门根据分工、各自负责,是一种部门专业化的管理。如今,浦东城运中心入驻了区应急办、公安、120急救中心、城管执法、市容环保、市场管理、建设交通等城市管理一线部门,所有的政务信息都在一个平台共联共享。”近一年来,浦东“城市大脑”实现了数据广归集,共接入109个单位341个系统、归集使用数据11.8PB,让城市管理更加智能、更为精细。

不久前,围绕打击非法行医,城运中心为浦东新区卫健委设计了一套依靠大数据排查的方案。过去,因为非法行医者往往具有游医特点,行踪诡秘、流动性大,要想精准打击并不那么容易。而通过将浦东历年来对非法行医者的处罚记录进行调取,并进行人脸识别分析,可以确知非法行医者的活动轨迹,从而实现快速精准定位,便于上门实施处罚,最终让违法者寸步难行。

城市管理变得精准高效

今年8月初,利奇马台风影响申城,上海遭遇持续暴雨天气,市中心、郊外多处出现路面积水。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副主任陈炜炜清楚记得,一整个晚上,区城运中心和防汛指挥部的同事都在指挥室忙碌着。“每隔一小时,‘城市大脑’平台会收到来自街镇层面城运中心的信息上报,全区范围内各处海堤、水闸、下立交的传感器也会即时向平台发回信号。大厅里当值的接线员实时接听并处理来自基层的投诉热线和工单。海量的数据像潮水般向我们涌来。”

实在是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浦东城运中心尚未成立时,台风天的防汛指挥部,还是要依靠电话机获取前方的信息。“一个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面前,往往摆一溜电话机,分别对应不同的街镇、单位。接起一个,记录一个。再从中选取有用的数据,分级上报。上级实在等不到报告,也会每半个小时打来一次。整晚淹没在一片焦灼的电话铃声中,数据还往往没有定量的分析,只能做定性的判断。”

迎战利奇马台风的当晚,一切秩序井然。每个岗位上都有专业人员负责,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生成基于属于数据分析的统计情况,交由水文专家作出决策,形成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后,再发往各街镇。“'城市大脑'平台发挥出了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相比过去我们只能预估趋势,现在却可以将很多看似无关联的信息汇总分析,发现趋势变化,交给专业部门的核心团队做更加精准的判断。”“联合、即时、智能、协同”,这正是近一年来浦东城运中心努力的方向。在“城市大脑”的强大支援下,浦东城市管理也变得更加精准高效。浦东城运中心的大屏幕上,监控城市运行的数字每时每刻不断闪烁更新,其中一幅浦东地图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无数的蓝色小点。这些小点是用来干什么的?陈炜炜给出了答案,原来,这些小点都是现场管理人员,有些是村居的网格员,有些是委办局的现场督察员,利用手持移动设备,“城市大脑”可以随时与任何一名现场管理者进行视频对话,也可以查看每一名网格员的行动轨迹、任务清单、处置情况。一旦发生意外,指挥平台还可以将就近管理人员组成临时群组,统一指挥协调。

今年春节后,浦东“城市大脑”再一次更新迭代,类似噪音扰民、公交线路优化、汽修摊位管理、渣土车运行、防台防汛等60个智能城市管理专业化模块相继推出。如今,可以随时在各个城市管理的板块中实现一键切换,对城市管理者而言,“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变得更加可行。“浦东‘城市大脑’还在不断迭代更新,不久更强大的城市运行中心又将上线。”

三级管理体系组成“天网”

一个健康的肌体,既要“头脑”活跃,又要“四肢”发达。深入浦东城运中心了解其运行模式才会发现,它不仅是一个系统,更是一个遍布全区的“天网”。

浦东“城市大脑”其实分为三大体系,除了区级层面的设计外,街镇和村居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近一年来也在不断得以充实。如今,浦东36个街镇都建有城市运行分中心,这些分中心与“城市大脑”实现了“两两相望、互通有无、血肉相连”。“两两相望就是说不同指挥平台之间可以实现视频对话,可视化指挥协调;互通有无就是所有管理数据可以实时共享;血肉相连则意味着后台可以实现无缝切换,平时区城运中心负责日常巡查监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可以切换到特定功能模块,直接指挥相关街镇或委办局。”王礌说。

在浦东周浦镇,就有这样一个复制版的“城市大脑”。在周浦,仅仅是窨井盖、路灯、垃圾桶这样装有传感器的城市功能部件就有3万个,它们承担着“神经元”的角色,即时地感知风险、向“城市大脑”发出信号。

“滴滴”,周浦镇城运中心的屏幕上方突然黄灯闪烁。点击黄色信号灯,一幅由附近高清摄像头传送来的清晰画面即刻显示在大屏幕上。原来是一辆黑色轿车违章停在了消防通道口,触发了装在地表的传感器。

将模块切换到“人群监测”,只见人脸识别摄像头指向的万达广场门口处,出入的行人摩肩接踵。不多时,画面上开始出现一个追踪的箭头,并抓拍下了所追踪人员的清晰画面。原来,周浦在当地最大的商业综合体万达广场的各个出入口布控了“慧眼”人脸识别系统,实时捕捉人脸数据,上传至系统后台,与系统后台已建的40万公安抢盗扒窃追逃嫌疑人数据库进行毫秒级即时对比,当相似度达到90%以上时,系统会向平台自动发出预防报警,万达警务站会立即锁定拦截嫌疑对象。

周浦城运中心常务副主任吴蓓告诉笔者,以前因为数据感知技术的缺乏,信息互联共享不及时,使得城市治理更偏于以解决个案为主,类似“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解决的问题、采取的措施都是碎片化的。

如今,通过对视频监控、物联传感器的集成,以及根据问题导向研发的定制化行业感知算法,形成面向城市运行管理的有效智能监控,实时监测公共区域违法犯罪重点嫌疑人员、机动车、电动自行车、老人、小区消防通道、人群流量密度以及城市运行管理中常见的违法行为。辖区内一旦出现扒窃拎包、机动车乱停乱放、盗窃电动自行车、老人走失、占用消防通道、家庭失火、人流量过大、暴露垃圾、乱设户外设施、跨门经营及占道堆物等各类城市运行管理问题时,平台将会在第一时间智能主动发现并触发报警,并按照职能条线,自动派单给有关部门。在周浦,智能发现城市管理问题,比例已超过90%。而在浦东其他街镇,这张“城市天网”每天都在为百姓的安居乐业默默运行着。 (王志彦 杜晨薇)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