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融媒视角总第4585期 >2019-07-26编印

报告文学在融媒体视角下呈现的新闻性
刊发日期:2019-07-2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刘水晶

报告文学的“报告”二字,顾名思义,是“作报告”,给“上级或者全国人民汇报”,很严肃、有的很沉重,这就不是闲聊,不是抒情,是要讲“存在的问题”,或者“作出的成绩”。至于“文学”一词之义,是谁都明白的。

真正走向成熟并掀起报告文学热的是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发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据影视作品、纪实作品描述,当期的《人民文学》出版后卖疯了,普通市民都去排队购买,人人都在谈论这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一个晦涩难懂的数学名词,让普通老百姓都去关注了。其实他们关注的是科学家陈景润,关注的是“科学”的春天要来了。

徐迟(1914年10月15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报告文学作家、散文家和评论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中国》编辑、《诗刊》副主编、《外国文学研究》主编。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奔赴前方采访,写出了许多战地通讯和特写。徐迟在报告文学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1977年10月,在《人民文学》发表报告文学《地质之光》。1978年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3月,相继发表《在湍流的涡漩中》、《生命之树常绿》等。这些作品都是很有新闻性的“问题文学”。

另一篇引起轰动的报告文学是穆青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穆青与冯健、周原同志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让一个县委书记走向全国,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好干部!这篇通讯在今天也是被标榜的著名报告文学。

穆青(1921——2003),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20世纪80年代是报告文学的春天,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钱钢的《唐山大地震——728劫难十周年祭》、麦天枢的《中英鸦片战争纪实》、卢跃刚的《长江三峡——中国的史诗》……

这些已经成为今日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他们的创作者,都跟一个职业有关,新闻记者。报告文学的特征是真实性和文学性。要想文章真实,那就需要亲临实地、全面采访、客观呈现,再加上作者的文学表达手段,塑造出生动的故事型的“新闻”。

报告文学发展到今天,有个更多的发表平台,《人民文学》、《中国作家》纪实版、《报告文学》、《北京文学》、《当代》都开辟了非虚构的版块,甚至《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都拿出了充足的版面来发表报告文学。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办的中国报告文学网则成为全国普通报告文学作家和广大文学爱好者交流学习、搜集了解报告文学行业信息、参与报告文学学会组织活动的平台。

而当下媒体领域最热的恐怕是融媒体了,随着5G通讯开通,人们随时随地观看视频、阅览各种形式的文本,媒体成为了普通民众的一种工具,人人都可以是新闻记者。那么,谁可以成为报告文学作家呢?网络、数字、5G、人工智能究竟跟文学有什么关系?跟报告文学有什么关系?

湖北大学教授蔚蓝在几次“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讨会”的学术会议上呼吁重视大数据,呼吁报告文学作家必须重视互联网,必须重视大数据。她讲新媒体兴盛时代的报告文学;讲信息时代感知主体的变化;讲互联网上很多东西跟报告文学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她说:“我们进入大数据时代,《纸牌屋》全部是用数据筛选后拍摄的,《小时代》《致我们将逝去的青春》都是利用大数据拍摄的。报告文学最能从大数据获利,好多需要田野调查的东西完全可以用大数据淘选。”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新闻记者菲利普迈耶提出了精确新闻理论。精确精缺新闻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调查取证、互文互证、田野调查的重要性、精确性,更强调了数据在新闻中的价值,即使用计算机来辅助收集和处理信息,以强化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精确性。“以新闻报道为目的,对任何计算机化的信息来源的处理和使用行为”就成为必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也就是说,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大数据既是分析逻辑,又是技术逻辑,是作者在进行报告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至于怎么用,那是作家自己根据创作需要进行的,没有一个固定的范式。

张立国老师撰文《大数据与报告文学》指出:其一,时效性是指新闻报道时间和新闻事件发生时间的时间差。时效性越强,新闻价值就越大,其正义力量就越强。其二,大数据隐含揭示性。其三,通过大数据,发现异质性。如果报告文学作家能够有效利用网络,除了实地考察,利用网络数据搜集、分析、整理,也是可以写出很好的报告文学作品的。

这里透视出的就是,在融媒体下,报告文学呈现不同于传统的采访手段的新闻性。

因为,一个作家,限于视野、知识和眼光,很难全面把握一个事物、一件事件的深层次本质、内涵、外延和发展的可能性,而大数据则是揭示规律、观察趋势的好手段。

大数据对报告文学创作有很大帮助,这是定而无疑的事情但数据的质量是前提,很大程度上数据的质量决定着你文章的质量。数据质量一方面在于数据来源,数据类型多种多样:数值型数据、序列型数据、类别型数据、文本型数据选择哪些数据;数据的可靠指数是多少?所采用的数据是否经过验证,都必须考虑,不然的话,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一般应把握政府信息、研究机构信息和单位信息三者进行印证,其印证无误的信息方为可靠。数据质量的另一方面是其采集和处理的方法。应保证采集渠道正当,不违反数据获取和使用的伦理规范,对数据的信度、效度均有检验,并能正确使用抽样方法和统计计算方法,确保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在互联网,大数据虽好,但是不能偷懒和滥用。当下报告文学作家、新闻记者所犯的最大毛病是直接大量下载网上资料,然后拼接成文,使文章变成资料库,失去了报告文学应有的意义,失去了报告文学的鲜活性。凡是从网上下载的资料,都不具有新奇性,都是第二性的东西,只有作家记者深入生活,自己挖掘出来的别人不知道的东西,才是第一性的东西,才具有新鲜性、新奇性或者新闻性。再者,报告文学的结构逻辑或是人物命运或是事件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是血脉相连的。作为报告文学作者,新闻工作者,不要因懒惰、投机取巧,而毁掉潜力好的作品。

融媒体下,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路和手段,这些手段的使用,是为了一个更开阔视野,更加认清事物事件的照妖镜,而不是从而退化了我们的器官,成为坐在家里的宅客。增强“四力”,辅助上现代数据网络手段,必将为我们的报告文学创作工作创造出更好的环境!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