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梅 峰 □ 牛夏风 陈中志
从2000年杭州被确定为全国垃圾分类试点城市至今,杭州的垃圾分类已经走过近20年。今年5月30日,家住杭州采荷街道钱杭社区某小区的张先生因垃圾错投混装被罚款50元,张先生因此成为杭州首个因为垃圾分类没做好、受到行政处罚的人。而在6月,海底捞杭州一门店也因被发现垃圾分类不当被责令限期整改,垃圾险些被拒运,引发社会热议。
杭州已全面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杭州垃圾分类的执法力度也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
学校:垃圾分类“先行地”
学生分类意识强
据了解,早在2018年,杭州市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党政军机关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要率先实施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小手拉大手、大手带小手、家校联合”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全市教育系统垃圾分类工作,截至2018年底,杭州市555家中小学校实现了垃圾分类全覆盖。
记者走访发现,多个校园里已经看不到原来的旧垃圾桶,取而代之的是“红黄蓝绿”四色分类垃圾桶。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正在教室里打扫卫生的同学,“厨余垃圾是吃好饭的瓜皮,可回收垃圾是塑料瓶,有害垃圾是电池和坏掉的温度计,剩下的是其他垃圾。”二年级的刘同学向记者说出了垃圾分类的要点,并表示平时会将垃圾分类放进分类垃圾桶。
此外,学校会设置专门的垃圾分类的课程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引导教育。“一年级的同学在实验教育课的时候会上关于垃圾分类的内容。”一年级某班班主任周老师表示,学生都有很强的垃圾分类意识,班级也设有“环保小卫士”会轮流对班上同学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登记、检查,“像我们‘环保小卫士’都搞得拎清,他会检查的。”
社区:垃圾分类知晓度高
居民分类难做到
走访中,记者发现杭州各个小区都能按照规定配备分类垃圾桶,小区内装厨余垃圾的“绿桶”和装其他垃圾的“黄桶”比较常见,而有害垃圾的“红桶”和可回收垃圾的“蓝桶”数量相对较少。此外,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识也是随处可见,但桶内的垃圾是否按照标识内容进行分类?
记者随机翻看了几个垃圾桶,发现有将矿泉水瓶混装在厨房垃圾里,或者将果皮混入其他垃圾,垃圾混装的现象的确存在。
“基本上是分开放”,在杭州蓝孔雀社区融信学院府内,一位正在扔垃圾的居民王大叔表示很支持垃圾分类,“这样分类以后很清爽,倒垃圾的人也清爽”,对于小区内还是有居民不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的情况,王大叔则表示,“老百姓图方便不好好分。”
其实,近两年杭州的垃圾分类宣传是有成效的。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大多数被采访的居民都表示知道要垃圾分类。知晓率虽然很高,但是实际的垃圾分类效果并不好,这也是由很多种因素造成的。
杭州的垃圾分类在不断推进,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展。截至目前,杭州全市开展垃圾分类生活小区3413个,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2908家,完成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小区204个。
拒绝垃圾“混装混运”
二次分拣效率低
曾有市民反映:“我家的垃圾明明分好类的,清运车一来却一股脑混在一起运走了”。针对市民反映的混装混运问题,杭州市城管局对垃圾分类运输优化规范,并全面推行“绿车对绿桶、黄车对黄桶”,完成杭州市600多辆运输车辆颜色标识的喷涂,提升了运输车辆分类识别度。杭州市城管局也发出号召:垃圾分类从拒绝“混装混运”做起,扩大社会对垃圾分类的监督参与面,让市民参与监督,“混装混运”的问题的确得到改善。
垃圾在运输过程中并不混装,“末端”又会如何处置?
“其他垃圾会拉到焚烧厂进行焚烧,餐厨垃圾在发酵前会进行二次分拣。”杭州市城管局固废科的工作人员表示,只有餐厨垃圾在发酵前会经过一条人工的流水线进行简单的二次分拣。
据了解,杭州市每天会产生将近一万吨的生活垃圾,这么大体量的垃圾依靠人工进行二次分拣,在效率和效果上并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该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并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末端”的垃圾混类问题,“如果要真正做到垃圾分类的话,前端的垃圾分类是最重要的一环。”
执法力度前所未有
倒逼垃圾分类成效提升
2018年以来,杭州江干区首创居民生活垃圾“桶长制”分类模式,“两只桶”责任方式。
垃圾不按规定分类投放怎么办?除了在“源头”加强监管,执法是必要支撑,江干区坚持“严管重罚”,形成垃圾分类执法常态化。数据显示,2018年江干区共查处垃圾分类案件3749件,其中一般程序案件量614件,处罚金额23.38万元,占全市垃圾分类一般程序案件总量的21.4%。
杭州市也建立了垃圾分类执法长效机制,通过第一次抄告整改、第两次和第三次警告提示、第四次垃圾拒运的严管措施,提升垃圾分类执法力度和成效。垃圾分类执法力度前所未有。1—4月,杭州城管局共办理垃圾分类行政处罚案件1566件,其中,处罚单位840件,个人(含个体工商户、居民)726件。
《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还中新增了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和信用挂钩的条款。生活垃圾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受到行政处罚且依法构成不良信息的,今后或将在信用档案上留下记录。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