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新闻总第4566期 >2019-07-01编印

团山村:昔日荒山变身村民脱贫致富“靠山”
刊发日期:2019-07-0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本报记者 刘 峰 文/摄

“十多年前,我们村以种植麦子、玉米和山药等农作物为主,一亩地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属于省级贫困村。是党的扶贫政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不少村民通过种植果树摆脱了贫困。2018年,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9500元,我们的生活真的是越来越好了。”6月28日,河北省易县西山北乡团山村村支部书记李振民激动地对本报记者说。

团山村位于易县西南,是龙门水库的移民后靠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农田少,有的只是大片荒山。2014年以前,全村有24个贫困户,共计69人。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团山村决定,向荒山要效益,要发展。

要致富先修路。在易县政府和有关企业的帮扶和支持下,团山村对道路进行了硬化,新增了路灯,做到了“地到哪儿,水到哪儿,道到哪儿”,它打开了村里与外界连接的大门。一棵棵果树苗被运进村,在荒山上扎下了根,长出了丰硕的果实。如今,昔日的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也成为团山村村民脱贫致富的“靠山”。

通过政策扶持,村内脱贫户入股狼牙山中凯集团果树种植项目计划。根据2017年底入股分红公告,低保户李双启三口人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531元;低保户李文祥三口人家庭人均收入为6467元;五保户李志成家庭人均纯收入为4893元……团山村基本实现脱贫。

依托易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契机,团山村果树产业不断壮大和发展。

正在自家果园摘桃子的团山村村民赵同义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我家3亩桃林的年收入有3万多元,杏树也有1.5万元,再加上柿树收入的1万元,每年的果树收入就有5.5万元,是政府的扶贫政策帮助我们增收致富。”

六十多岁的赵同义,多年前种植苹果树,年产3万斤,年收入2万元,通过帮扶培训改种桃树,又在荒山上开辟土地种植了杏树、柿树。如今,儿女都已成家立业,这些果树的收入足以让老两口的日子过得富富有余。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李长中是河北省水利厅子牙河河务管理处驻团山村扶贫脱贫队队长,从2016年2月进村至今,见证了这个贫困村的变化。

据他介绍,团山村实施了饮水安全工程,贫困户饮水安全比率、村里主要街道硬化和亮化率达100%,用电稳定安全。村里建起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农家书屋、多功能活动室、文体广场。光纤宽带到村,实现了“三网合一”功能。村里的环境卫生集中清理,设施全面达标,得到长期保持,还建立了公共设施维护制度,确保村内基础设施能够长期使用。为进一步扶持果品销售,建成了团山村金果果品交易中心,这是迄今为止该村最大的扶贫资金项目。

目前,团山村有110户,365名村民,林地320亩,山地1500亩,荒山开发造地400多亩。桃树主要有中华寿桃、春雪、久保等七八个品种;杏树主要品种是金太阳,占98%;柿树主要有两种,日本甜柿和磨盘柿。截止到2018年年底,通过种植果树,团山村已实现全村脱贫。

李长中说,团山村的桃子远近闻名,目前正在向上申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形成旅游促林果,林果促旅游的产业格局。“根据易县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团山村制定了后续巩固提升行动计划,将认真做好贫困户动态管理服务工作,做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落实好后续帮扶政策,使贫困户普遍享受到扶贫政策,巩固扶贫基础。加大扶贫产业就业培训力度,使每户都有稳定收入来源。同时,建章立制,加强对贫困村基础设施管理,提升贫困村整体质量。”李振民说,上有好政策,下有村民支持,他对团山村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河北省易县西山北乡团山村村支部书记李振民介绍果树种植情况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