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海霞 □ 邓艺童
2019年5月,记者深入到井冈山、于都、瑞金3个革命老区采访,从三地解放以来电力供应的变迁,一窥新中国老区的日新月异。
神山村里农家乐
神山村位于井冈山市茅坪乡境内,黄洋界脚下。2016年,政府依托神山村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红色教育资源,提出了一个“全域改造、全域旅游、全域产业、全域交通”的脱贫规划。
神山村村民彭夏英说:“政府只能扶持我们,不能抚养我们。”她将在国网井冈山市供电分公司任炊事员的女儿召唤回神山村,开办起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当年年收入就超过10万元。彭夏英告诉记者,农家乐开得红火,电力供应帮了大忙。
2016年,大陇供电所党员服务队对神山村实施了电网的改造升级。新增1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扩充一个供电台区,户均容量由1.11千伏安提升至3.22千伏安,供电半径由780米缩减至330米。
仅仅一年时间,一幢幢经过改造的客家民居前面,蜿蜒着一条干净整洁的道路,近处是农家乐,远处山坡上种植着成片的黄桃树,中间的山洼地被辟成了茶园,全村月均用电量从4000千瓦时迅速增长至9000千瓦时。
背着发电机长征
45岁那年,谢小云在他的家乡于都县岭背镇开了一家茶楼,“电费一下子就涨上去了,最高的一次交了500多。”这位在广东东莞闯荡多年,已经完全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汉子,还记得自己12岁时家里第一次通电时的情景,“那是1982年,我的曾祖父眯着眼睛看那明晃晃的电灯,笑了。”
1934年10月,谢小云的曾祖父谢宝金随红军主力离开于都,开始长征。
长征路上,谢宝金的主要任务就是携带并保护好一台68公斤重的手摇发电机。离开于都时,这台发电机和中央军委唯一的一台发报机一起,由一支128人组成的队伍护送,等走过草地时,这支队伍就只剩下3人。谢宝金几乎背着这台发电机翻越雪山,直到延安。因此,谢宝金被毛主席表扬是“长征模范”。
这台由谢宝金背着走完长征的发电机,目前陈列在中国军事博物馆。
谢小云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伤病返乡定居的谢宝金,在家里通电后的1984年去世,“他老人家总算是看到了电线拉进家门的这一天。”
据了解,十八大以来,累计投资248.6亿元(赣南143.6亿元、闽西105亿元),县城供电可靠性由99.74%达到99.87%,城镇用户停电时间下降4.06小时,农村地区停电时间下降10.1小时,逐步缩小城乡用电差距,助力脱贫攻坚……2012年以来,赣南新增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43座,线路长度8623公里,变电容量增加60%,治理苏区长期、连片低电压客户60万户,932个贫困村(含167个深度贫困村)已通上动力电。
谢小云告诉记者,2008年他从东莞回到于都时,很不习惯的一点就是电压不稳,尤其是夏天用电高峰期,空调开着开着就带不动了。2012年,到他出任村里的副书记时,用电情况就基本和城里相差无几了。
叶坪屋顶上的光伏
记者刚刚抵达瑞金,国网瑞金市公司的工作人员就把我们拉到一个大型地面光伏扶贫电站。据说,这个总容量30兆瓦的集中式光伏项目是瑞金市农光互补的重点项目,2017年4月开工建设,同年6月底就完成建设任务,并实现并网发电。
由瑞金市城联新能源有限公司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这个光伏电站年发电量可达2644.08万千瓦时,年收益1954.44万元,每年可带动扶持1200户贫困户脱贫,年均增收不低于3000元/户。
这还不是全部,国家电网办公厅的专报透露:赣南苏区零散式光伏发电项目实现村村覆盖。
在瑞金市叶坪乡合龙村,村民朱小红家的屋顶上在2018年5月就安装了一组容量为15千瓦的光伏板。也就一年的时间,朱小红屋顶上的光伏板就为他带来了1.97万的收益。
有资料显示,1968年朱小红出生时,叶坪乡用电只有一座35千伏竹马岗变电站供应,10千伏线路供电半径长,导致经常性停电,当时居民用电一般就是照明。1987年,朱小红外出务工时,线路虽然进行了改造,但10千伏线路供电半径仍然偏长,用电严重紧缺。瑞金人民饱受拉闸限电之苦。
1994年,瑞金撤县改市,竹马岗变电站二期改造工程竣工投运,宁都至瑞金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全市转供电量以每年超过1000万千瓦时的速度增长。1995—1997年先后新建云石山、谢坊两座35千伏变电站,1999年开始实施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以后,电网建设步伐加快,短短三年新建了5座35千伏变电站,使全境内自有35千伏变电站增至8座,形成了境内35千伏电网主网架,全市用电负荷以平均每年17%的速度增长。目前,瑞金境内有500千伏变电站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两座,110千伏变电站5座,35千伏变电站11座,2018年累计全社会用电量120576万千瓦时。
光伏发电已经成为政府对苏区“提升精准扶贫质效,拓展群众增收渠道”的重点工程,来自国家电网的统计数据显示,赣南和闽西两地的光伏项目已累计结算电费1.46亿元,惠及9.43万户贫困户。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