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豪悦
2014年,国内网友翻弹的《千本樱》古筝版在B站大火,视频播放量突破2000万,一时间掀起了B站各类乐器翻弹“神曲”的潮流,其中不乏二胡、长笛、唢呐等传统中国乐器。2017年,以探讨90后年轻人对中西方音乐态度的青春电影《闪光少女》,票房达到6458万,值得一提的是,该电影在知乎等社交媒体掀起了不少网友对中国民族乐器的讨论。2018年,有媒体报道,古筝已超越钢琴成为上海乐器考级第一大类。
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人对学习乐器兴趣的提高,民族乐器成为不少人的第一选择。山西刘女士的女儿学习古筝的时间超过十年,在近日记者询问为什么选择让孩子学习古筝时对方表示:“一开始在学习古筝和钢琴之间有过选择,当时考虑到一提到古筝,大家先想到这是中国的乐器,所以就这么选择了。而且古筝的培训也越来越系统了,不比钢琴差。”5月23日上午,记者在第27界北京国际乐器展上发现,现场民乐数量与西方乐器已经能够平分秋色,不少古筝、古琴展上人影攒动,观看和上前询问的人数不比西方乐器展台的人少。
对此,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博研究生导师王丹,在2019北京国际音乐生活展暨国民音乐教育大会音乐启蒙专场上谈到,音乐正在走进国民生活,而“人文化”已经是儿童教育发展趋势之一,并强调了儿童音乐教育启蒙离不开中国民族文化。“民族民间音乐和民族文化会带来感染力。任何儿童他会有一个文化的归属感,比如说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把孩子要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比如说唱起自己从小耳熟能详的儿歌,以及民族歌曲的时候,从小生长的画面就会不由自主的萦绕在脑海之中,甚至你对这些文化浓厚的感情也会涌现出来。”王丹教授表示,除了音乐的魅力以外,人们会有一种内在的对文化的情感。“我们说每一位音乐家,每一位音乐老师,每一个孩子一定有自己最熟悉的,融入骨髓的音乐旋律和节奏,带动着你的思绪情感和灵魂。”
传统民乐学习人数的提升从侧面反映了儿童音乐教育对文化传承的结果。王丹教授认为音乐启蒙发展到现在不应该只是知识的梳理和选择,儿童音乐启蒙不单单是一个行为过程,更是一个心灵过程,最重要的是创造和交流,和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而在谈到儿童音乐启蒙如何同传统文化相结合时,对方表示,“比如蒙古族幼儿园的音乐文化资源,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比如说西关幼儿园举办童谣节、西关文化庙会,运用当地文化融合到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
最后她表示,民族民间文化要和儿童的现实相联系,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这都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让孩子从小就能够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