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 曦 文/摄
从最初只有两家厂房的来料加工厂,到把公司开进世界钟表腹地——瑞士,再到组建钟表学院、搭建钟表文化与时间科学馆、打造国际钟表文化产业园……得利钟表正在成为钟表行业逆袭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代表。
近日,由得利钟表集团和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共同筹建的“钟表文化与时间科学馆”在广东东莞的凤岗镇举行建馆启动仪式。会上,得利集团与深圳市绿航星际太空科技研究院(原深圳市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该公司一批最新研发制造的SAGASPACE航天系列纪念腕表在现场发布。
“一块表”的转型路
从产品到文化 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即便从事钟表行业长达50年,得利钟表集团董事长梁伟浩也从未想到有一天自己能见证航天科技与手表制造的结合。在他看来,航天领域的高科技与钟表人工匠精神的完美结合,定将打造行业未来发展的时代先锋。
梁伟浩透露,得利钟表还将在凤岗建设一个国际钟表文化产业园,总投资约5亿元,整体项目3至5年内全面建成。建成后将是集研发设计、生产组装、品牌运营、钟表博物馆、商贸展销、旅游参观、教学检测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园林式智慧制造综合中心。
很难想象,做出上述一番举措的企业,20多年前还只是一个只有两间厂房的来料加工厂,无论是技术含量,还是产品利润率都很低。那时,梁伟浩意识到,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转型升级、工艺创新。因此,不断加强研发,扩大规模,开始向价值链的前段延伸,从产品设计、材料供应到生产出成品,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梁伟浩曾向消费日报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位于瑞士提契诺州的卢加诺手表加工厂,曾有一个生产可拆卸手表的概念,然而,他们用了一年的时间苦苦寻找能将这个概念变成产品的企业。而得利钟表只用了2周就开发完成样品,4个月时间完成了整个产品的制作,也因此征服了这家“瑞士制造”。
为了更好借鉴“瑞士制造”,2016年,梁伟浩在瑞士卢加诺成立了一家钟表制造厂,从此开启中国手表的转型之路。
设计能力可比肩国际品牌 仅4.75毫米 材料创新打造业内最薄手表 “中国是世界第一钟表制造大国和消费大国,我国钟表机心的品质和外观设计创新与世界钟表强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相比之下,中国钟表外观的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比机心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在设计上的创新能力更有条件参与世界水平的市场竞争。”在中国钟表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换届工作会议上,谈到我国钟表设计时,中国钟表协会理事长张宏光这样说。
正如张宏光理事长所言,记者在得利钟表与深圳市绿航星际太空科技研究院签约现场看到,该集团通过跨界引入航天新材料、新技术,打造出几款颠覆性的新产品。据得利钟表集团总经理刘仁介绍,这次推出的三款航天系列产品,其中一款采用的是长征5号的碳纤维,整只手表只有4.75毫米厚,这也是业内最薄的手表。这种特殊的航天碳纤维材质,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新型纤维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天火箭的制造中。 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钟表业转型高质量发展
得利钟表的转型,也成为我国钟表企业在设计和中高端领域崭露头角的缩影。
张宏光理事长接受消费日报记者专访时也表示,得利钟表和航天科技的合作,是对钟表产业的一种延伸,把航天科技当中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都引入到钟表行业。在其看来,得利钟表通过在设计、新材料应用方面的不断创新,不断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实现了质量和价值的不断提升。
张宏光理事长表示,近几年,钟表行业在推动钟表与文化的结合上做了很多,目前企业自主搭建的钟表博物馆就有8家。而此次得利钟表则是选择建设科技馆,从科普、时间科学、计时等多角度进行展示,视角独特,选取的方位也有着特殊的意义,也将成为钟表人为“一带一路”进绵薄之力的亮点。
张宏光理事长坦言,在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钟表与文化结合,文化引领钟表。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只有领军企业的不断领跑,才有整个钟表行业的不断提升。中国钟表人永远没有停止过对标世界强国、向高端努力的脚步。
正如张宏光理事长所言,中国钟表协会发布的《中国钟表行业2018年1—10月经济运行报告》也显示,通过对钟表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家机械表机芯主机生产厂和20家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分析,尽管2018年中国钟表行业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但那些品牌优势明显、设计精美、消费定位准确的产品依然逆市飘红,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实现双增长。根据协会汇总20家钟表行业骨干企业钟表销售数据显示:2016年1—10月份至2018年1—10月份三年,钟表销售利润平均增长率0.9%;钟表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1%。一年来全行业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主动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产品品种,提高设计水平,加大品牌培育,秉承工匠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钟表行业呈现创新升级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