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既营养又好嚼,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各种各样的鸡汤、鱼汤、骨头汤……但这些食物对身体机能下降的老人有用吗?如何保障老人在食物中摄取足够的营养,不被吞咽咀嚼所阻碍,可以吃上美味的饭菜? □ 本报实习记者 闫 利
被吞咽咀嚼阻挡的美味
伴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各种老年疾病、慢性病发病率也显著升高。视力、食欲、咀嚼吞咽功能、消化吸收功能、营养素代谢功能的下降,严重影响着老年疾病患者的营养摄入,看护用食品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在此前召开的特医食品与健康食品产业会议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就看护用食品里的特医食品展开了探讨。
近日,记者在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医院与前来就医的老人交流时发现,大家对于吞咽困难需要辅助增稠剂来进食这一状况并不了解。一位陪老伴就诊的大爷向记者说道:“如果真的有吞咽困难,嚼不了东西,应该会去看医生的。不过现在人老了,消化能力也弱,吃的东西都是偏软易消化的,家里很少做肉菜。”与老人的观点不同,一位陪同父亲来就医的女士则提到了老年人食品,她向记者讲到,父亲年龄大了,自己渐渐就开始关注老人的营养健康,逢年过节准备礼物的时候都在思考买什么样东西,适合父亲吃的,也了解到了一些关于特医食品的知识,“其实大部分应该是医生开的,自己有时候理解起来也很难”。
口腔、咽腔、食道出现问题,导致不能进食的情况,医学上称之为吞咽障碍。据专业医生介绍,出现吞咽困难以后,首先要保证营养的摄入,第二个需要防止患者误吸,尽量不要喝吸过稀的东西,如在水里添加“增稠剂”,让水变得粘稠一些,防止呛咳的发生。除此之外,国外各大企业也都参与了看护用产品的研发。例如,通过使用酵素(酶)渗透到食品中的方法,成功保持了食材原本的形状、颜色、味道、营养素,制作出没有牙齿也能进食的软烂食物。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文中提到的“增稠剂”,便属于特殊医学用途非全营养配方食品。常见的非全营养配方食品包括营养素组件、电解质配方、增稠组件、流质配方和氨基酸代谢障碍配方等。由于该类产品不能作为单一营养来源满足目标人群的营养需求,所以需要与其他食品配合使用。
庞大市场下标准逐步规范
有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消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约560—640亿元,市场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但目前我国这列产品的市场规模很小,总量不到6亿元,不能满足实际临床需要。同时,人口老龄化、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也使得特医食品需求量不断增大。
老年人食品有着庞大的市场,在此之下除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外,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也占据半边天下,相比较于特医食品,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更为熟悉。尽管都是针对人体营养健康,但两者无法等同。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监管司李晓瑜处长在“食品营养与健康论坛”专题论坛上,强调特医食品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作为药品管理引入中国的,但它不同于一般药品,没有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特医食品和保健食品也有很大的区别。特医食品是针对病人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是针对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置成的配方食品,是为了改善营养状况,或者是为了配合医学治疗进行的营养补充。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食用。因此,特医食品不能有保健功能的声称。
尽管特医食品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但真正了解并去主动使用这一食品的消费者并不多。有专家认为,不论是消费者还是医生,或是企业,都应加强相关知识的提高。正确的区别特医食品和保健食品,选择更为合适的产品食用。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应用营养一室主任韩军花认为,未来我国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应开展临床营养行动,进一步研究完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标准,细化产品分类,处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研发和生产;建立统一的临床治疗膳食标营养准,逐步完善治疗膳食的配方;加强医护人员相关知识培训,推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治疗膳食的规范化使用。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