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人物总第4524期 >2019-04-26编印

巧手剪出纸上乾坤
——记安徽省定远县花园湖小学美术教师张玲
刊发日期:2019-04-2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剪纸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它能给人视觉上以通透的感觉和艺术享受。中国的剪纸作品构思奇特、线条流畅、体裁广泛,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当地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安徽滁州市的定远县,有这样一位老师,她缘于对剪纸的热爱而开始钻研,从跟随视频教学入手,用蚂蚁啃骨头精神,终于小有收获。虽然从事这项技艺时间不长,却在摸索中勇于突破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融为一体,给人以崭新的视觉享受,这位半路出家的剪纸艺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执着前行…… 时机成熟 梦想破土而出

出生于安徽省定远县藕塘镇的张玲,从小跟随奶奶生活,受其影响很大,儿时的记忆中,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奶奶无师自通,拥有一项绝好的手工活——剪纸,尤其擅长各种精美的绣花鞋样。以前在乡下,人们大都是自己做鞋子穿。一双鞋子做得好看与否,鞋样是关键,因而奶奶也成了街坊四邻、大姑娘小媳妇们请教的对象。看到剪刀在奶奶的手中灵活自如,上下翻飞,不一会,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便如同有生命一般,跃然眼前,这让小张玲内心惊奇不已。“看奶奶剪纸是童年里最享受的事,每当有人请奶奶剪窗花或绣花鞋样时,我也总会找奶奶要纸,模仿着她的样子尝试着剪小花、小鸟,遇到自己觉得剪得好看的图样,我就央求奶奶把它们绣在我的鞋面上,穿上自己设计的绣花鞋,心里除了有一种自豪感外,同时也感觉特别美!那时起,对剪纸的喜爱已在我心里开始发芽。”张玲沉浸在回忆里:“15岁时,我特别想系统学习剪纸,苦于那时没钱买剪纸书本,身边也没有比较专业的剪纸艺人,尽管后来上了美术学院,但学校也没有开设剪纸课,后因忙于其它学业就搁置一边了,可对剪纸的喜爱依然如故。”

自幼家境贫寒的张玲,虽然对剪纸很早就发生了兴趣,但一直没有机会去深入了解。她的生活轨迹和大多数人一样,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每天都在不停奔波,直到后来孩子上了大学,她这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从而将爱好拾起来。 剪纸创作 灵魂与思想的净化 “喜欢一个人,在安静的夜晚进行创作,尤其是看着剪刀在纸上游走,听着剪纸时发出的咔咔声,这种感觉很好,它能让我的心慢慢归于宁静。通过作品仿佛是与思念的亲人在隔空对话,那是一种从思想到灵魂的净化过程,我很享受。”张玲如是说。

虽然从小对剪纸就一直喜爱,却苦于没有时间和条件,2014年,张玲开始了系统的学习。毕业于蚌埠工艺美术学院的她具备扎实的美术功底,这也为她自学剪纸提供了有利条件,寒暑假,张玲常常宅在家里几天不出门,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电脑前,观看揣摸名家剪纸教学视频,学习名家剪纸技法,边看,边学,边剪,一遍学不好再看一遍,一遍剪不好再剪一遍,如此反复,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为止。在学习的的过程中,她对剪纸理解和认知得到更进一步提升。

学而后知不足,缘于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张玲曾去合肥师范学院美术系进修,同时也不定期去外地采风。她曾去过陕北、南京等地,向当地的民间艺人学习剪纸技法。即便是外出旅游,只要看到景点有剪纸商店或是艺人的现场表演,她都会走上前去与人交流学习。正是这种如饥似渴的学习,让她的剪纸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家庭生活的和谐美满为她剪纸带来了更多的创作源泉,《花园湖畔的桥》《春天来了》《龙腾盛世》《肚兜》《暖火盆的回忆》《鱼的欢腾舞蹈》等等原创作品无不表现出其对生活的热爱和祝愿。

随着张玲一系列剪纸作品的出现,得到很多朋友的称赞和喜爱,为剪出更好更多的作品,她常常趁着创作灵感来时,即性而作,即使是冬天睡下,半夜里只要灵感来临,她都会披衣起床,赶紧进行画稿的创作。

现在的张玲对剪纸的痴迷与日俱增,课堂上看到孩子们动态笑脸,她会不自觉的想去用剪纸表达传情;端起茶壶时,会忘了喝茶竟然研究起茶壶剪纸出来的美感;手捧饭碗吃饭时,她边吃边分析碗的结构和花纹,考虑如何用剪纸表现出饭碗承载的爱意。穿鞋上班一刹那间,也会心生灵感……现在的她,不仅自己能设计好剪纸纹样,还能就生活中美的事物创造出剪纸作品,这也同时更增加了她对剪纸创作的信心。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张张奖状便是对她努力付出给予的最好肯定。张玲曾多次辅导学生参赛,并获省、市级特等奖和一等奖,个人原创作品也多次获奖。 创新发展 传统与时尚融合

剪纸作品载体是纸,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呈现,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谈及自己最难的一幅作品的创作,张玲说莫过于《龙腾盛世》,这幅画无论是篇幅之大,构思之艰还是技术之难,都是以前从未遇到过的,对她是个极大的挑战。画稿从最初的构思,创意设计直至作品的完成,总共用了一个多月,她曾几度想放弃。

“记得这幅作品的尺寸是120cm×80cm,当时看着图稿中龙的嘴、眼、须、角、爪以及蛇身、麟片和尾巴,还有诸多缭绕其间复杂的祥云、带福字的火球,这么多的细节都要去刻画要处理,尤其是龙身上多达上千麟片的镂空,要用剪刀的刀尖去抠、去挖、去掏,加之这么大的尺寸,第一次感觉到吃力,真的不能估计要多少天才能剪完。”谈及此作品,张玲记忆犹新:“面对作品,当时我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不知要从哪里剪起,尤其是细节的展现,比如龙爪的锐利如何表达,祥云的流畅怎么体现等等。”她数次将剪刀拿起又放下,甚至到后来都不想再面对,搁置一周后,不甘心的张玲又开始了创作,不料剪到一半的麟片时,她再次遇到剪不下去的情况,真是太难了,仅是众多麟片已让她感到力不从心,再加上祥云的缠绕,难道真的要放弃?面对现状,她在犹豫,可这样就放弃,她又不甘心,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最终战胜了畏难情绪,将作品完成。

传统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历代流传的群体艺术,它来自于民俗生活。张玲并不满足于传统剪纸的表现形式,有天傍晚,她在散步时遇到有人在捕鱼,看到网内鱼欢腾跳跃的样子,让她有了灵感,于是回家细细琢磨起来,在总结网上作品的基础上她尝试着加入新的元素,将寓意富贵的牡丹和象征廉洁的莲花融合进去,于是有了《鱼的欢腾舞蹈》这幅创新作品。《炸油条》也是她上班路途中看到街头一景的呈现,看到女人长得丰乳肥臀,高大结实,炸出的油条也随女人样,个大肚圆,饱满丰盈!她当时有了创作的欲望,回家开始构思画图,最终用了近一个多月,终于将该作品完成。 初心不改 欲做传承路上守艺人 “剪纸让我变得心静、心净,乐观知足,所以我愿花更多时间沉浸在自己的剪纸世界里!”通过一把剪刀,张玲拥有了自己的另一个天地。她的作品不仅有对新生活的憧憬,更有对旧事物的怀念。因为想念已故的奶奶,因而有了《虎头鞋》;因为怀念家的温馨,因而有了《暖火盆的回忆》……一幅幅剪纸作品浸润着一个个记忆里的故事。

迄今为止,张玲已创作100多个不同主题的作品几千张,她觉得在创作的过程中,构思最费神,灵感的闪现、事物的提炼、情感的表达、细节的展现等虽然辛苦却常令她痴迷。尤其是每幅作品完成后带来的成就感,使她更有前进的动力。经过不断的努力,张玲逐渐引起众人的关注,在当地小有名气。为宣传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她常应邀参加一些相关单位和电视台举办的剪纸表演。安徽省及当地电视台为她拍摄了专题片,也更加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去年,定远县文联主动联系她,想为她举办剪纸作品展,因时间匆促,最终没能办成,这也让她略有遗憾。有人曾建议张玲在淘宝上开店,把作品变成钱,她觉得那样有违自己的初衷,剪刀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初因为热爱才开始学习,深入之后,她被这种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吸引,只想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如果进行商业化,会让我的心变得浮躁,也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张玲表示。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剪出了红红火火的生活,也剪出张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老祖宗遗留下来好的东西不能丢,民族文化更是不能丢。我很想做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守艺人,并将其发扬光大,希望剪纸技艺在当地能生根发芽。”最后张玲表达了自己最大的心愿,并表示会在剪纸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忽 艳)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