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已进入以“安全与健康”为导向的深度转型期。从去年开始,这一转型的速度明显加快、难度加大。诸多新的食品品类和销售业态,如辣条等传统食品、酵素等新兴植物源食品、具有独特中国风格的功能食品、需求旺盛的老年食品及占全国食品市场销售额30%以上的网络销售食品等,已快速发展成体量庞大的食品工业新增经济板块。同时,食品安全的输入性风险加大。如果说,中国食品安全中的“存量”问题尚待逐一化解,而创新浪潮中伴随中国食品产业转型加速所带来的对创新食品的安全与健康风险评估、法规与标准的完善等矛盾,将以问题叠加的方式大量涌现。 本报记者 赵 曦/文 □ 陈丽光/摄
201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正值中国食品产业健康转型的关键节点。在中国食品安全形势继续稳中向好的大背景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继续携手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于4月16—19日在京举办以“创新驱动食品安全与健康”为主题的2019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大会深入探讨了国际食品领域面临的新问题,精准对应中国食品安全与产业健康转型的难点和焦点,探索中国食品工业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发展之路,为解决中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提出更多科学路径。
本届大会得到了国内外各方的高度关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贾志忍,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司长高延敏以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科学技术部、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中国科协、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北京市科协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孙宝国等国内专家和来自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国际食品科技联盟等7个国际组织与政府机构代表在内的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国际权威专家,出席了本次大会并演讲,参会人数超过600人。 从关注食品安全到安全与健康并行
今年恰逢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举办的第十年,从最初的国际食品安全论坛到现在的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论坛名称的变化背后,则是我国食品产业不断转型的新需求。
10年前的2009年,恰是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中国乳品行业进入几近崩溃的“低谷期”,中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焦虑达到高峰。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以国家需求为使命,联合国际食品科技联盟的诸多专家,召开第一届国际食品安全论坛。这也是中国食品科技界第一次跨越部门的界限,集结起最优秀的人才,在构建食品安全体系上,开始面向世界先进水平的追赶。
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介绍,大会召开的十年间,共计486人次的国际食品安全专家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从对基层检验人员的培训到大会深度交流,他们像一个流动的“国际食品安全专家智库”,使我们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与理解,在持续的对比、借鉴与实践中,始终与国际同步。对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而言,在我们为国分忧,艰难破解中国食品安全诸多挑战的过程中,大会的召开使我们得以打破部门和行业的界限,在陈君石、孙宝国院士等优秀专家的带领下,在持续的学术积累中形成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理论思考,凝聚成“学术界共识”,并集结起辐射全国有清晰专业分布的中国食品安全专家团队。
十年来,“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的主题从危机应对到风险预防,从强化过程控制到全产业链安全,从夯实科学基础到实现社会共治,从关注食品安全到安全与健康并行,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轨迹,是世界真切了解中国食品安全治理中稳中向好的重要窗口与平台。
十年时间,论坛见证了中国食品安全由乱而治、稳中向好,见证了中国食品工业的触底回升、健康转型,见证了中国政府守护舌尖安全的积极努力和重要成果,见证了中国食品科技界“为国分忧”的担当与付出,见证了“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孟素荷认为,当我们用科技拥抱大健康产业的同时,更要用科技对创新浪潮中的创新食品筑起安全与健康的长城。因此,大会十年后,我们仍在路上。
不合格率由5.3%下降到2.4%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总监王铁汉在开幕式上表示,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遵循“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原则,不断创新监管方式,监督生产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场准入为条件,以过程监管为基础,以抽检监测为着力点,以预警交流为纽带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不合格率由2014年的5.3%下降到2018年的2.4%,公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有较大提升。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高延敏司长表示,工信部作为食品安全的行业主管部门,始终坚持以“安全为先”,把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作为促发展、惠民生的重点工作。不断完善检测手段,大力建设追溯体系,加强提升食品的质量安全保障能力,通过推进食品工业诚信体系建设,督促企业树立诚信理念,完善诚信管理制度,落实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巡视员王喆表示,“十三五”是加快推进食品行业转型升级、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的关键五年。科技部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加大力度支持食品安全创新工作,开展了《食品质量安全发展趋势预测研究》,制定了《“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启动了《现代食品加工与粮食收储运重点专项》,部署了生鲜农产品、物流环境适应性及品质控制机制研究、跨境食品品质与质量控制数据库、构建及创新集成开发等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重点项目。支持了食品安全技术全链条创新研发,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食品工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食品安全的输入性风险加大
中国食品工业已进入以“安全与健康”为导向的深度转型期。进入2018年,这一转型的速率在加快,难度在加大。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40793家,较上年大规模减少2037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1万亿元,增速5.3%,低于上年水平。但食品工业利润增速10.8%,利润增速高于产值增速5.5个百分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研究员在大会上提出了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他指出,当前中国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食源性疾病是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压力不大。负面舆情危害突出,已成主要问题。他通过溯源与信息平台,对标准的建议,监管及执法工作模式,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等内容,提出应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孟素荷教授指出,在健康与安全目标指引及“市场之手”的合力推动下,中国食品工业的结构转型,正以价值提升的形式显效。与此同时,诸多新的食品品类和销售业态,如辣条等传统食品、酵素等新兴植物源食品、具有独特中国风格的功能食品、需求旺盛的老年食品、及占全国食品市场销售额30%以上的网络销售食品等,已快速发展成体量庞大的食品工业新增经济板块。同时,国门大开后食品安全的输入性风险加大。如果说,中国食品安全中的“存量”问题尚待逐一化解,而创新浪潮中伴随中国食品产业转型加速所带来的对创新食品的安全与健康风险评估、法规与标准的完善等矛盾,将以问题叠加的方式大量涌现。中国作为全球充满活力的第一大食品制造国和消费国,我们所面对的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的挑战,必然是全球难度系数最大的挑战。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