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依托于互联网的电商、购物平台纷纷开启了消费金融板块。不仅如此,消费金融改变了市场布局、消费习惯、以及消费者主题。随着消费金融的不断发展,随之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消费分期欺诈消费者、收取砍头息、还有泄露消费者隐私等问题越来越多,人们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然而,金融消费保护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不仅仅是监管的问题,还有市场自律、市场自我约束的问题。从消费金融的属性来讲,更需要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
从消费的角度来讲,使用消费金融进行消费的人,即是消费者又是借款人。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分期购买商品,扮演着两重角色。比如电商手机分期,消费者购买一部手机选择分期,消费者即是手机的购买者,也是分期的“购买者”。所以,从产品角度来讲是消费者,购买手机进行消费。从金融角度来说是借款人,需要分期还款,支付一定的利息。那么,这两者的属性结合到一起,如果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商品质量出现问题是侵害消费者的主体权益。如果分期存在砍头息、利率过高甚至“套路贷”的行为,那么将是侵害消费者(借款人)的权益。
近日,陕西西安的一位女车主以66万的价格买一台奔驰CLS轿跑。新车还没开出4S店院子,就发现车辆发动机存在漏油问题,于是要求退款或换车。但几番争论之后,女车主却被告知无法退款也不能换车,只能按照“汽车三包政策”更换发动机。目前,当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已经介入此事。事件的焦点在于,女车主在买车过程中,被开通奔驰金融,还被迫交纳了1.5万“金融服务费”。
从事件的发展来看,女车主购买奔驰车是采用了4S店店员推介的“贷款买车”。从而在整个金融业务过程中产生了“金融服务费”。令这位女车主生疑的是,4S店的销售人员告诉她只能扫描微信二维码,随后该笔资金流入一微信私人账户。双方僵持二十分钟左右,这位女车主完成缴费后,自己只收到了收据没有发票。从整个金融业务角度来讲,私人收取服务费,没有经过约定账户进行收费,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在2017年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办《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禁止从借贷本金中先行扣除利息、手续费、管理费、保证金以及设定高额逾期利息、滞纳金、罚息等。
然而,在此次事件中。通过个人账户收取的“金融服务费”,是一种“手续费”,包含在车主买车贷款的费用之中,同样也出触犯了该条例。值得一提的是,消费金融领域,不管是电商分期还是贷款买车,类似这样的“金融服务费”、手续费等各种费用,先行收取,成为了行业的“潜规则”,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鉴于消费金融的特殊性,消费者与借款人是同一个主体。需要构架更完美的消费者保护体系。消费金融兴起与发展不过5年。从奔驰车的案例来看,有的商家既是车辆的销售者,也是分期的办理者。还有的把消费分期外包给其他公司,单独来做,甚至借用银行的资金进行“助贷”。
如何统一管理?如何将这类销售、金融混为一谈的主体进行监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能保证商品质量的同时,又保证分期利率合理?消费者在进行分期购买的同时,在金融业务中的权益不受到侵害?这就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在消费金融领域进行“双监管”。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消费市场活跃的今天,价格战屡见不鲜。有些商家为了能够快速的营销,通过互联网进行精准营销,对所销售的商品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进行片面宣传或者存在一定的“欺诈”。
在消费金融环节商品以次充好,或者用分期利率来“弥补差价”。不在商品价格上盈利,反而借用金融服务的“高利息”来盈利,成为一些商家的“潜规则”。所以,政策需要不断完善,深入到消费的最根本环节,才能有效的对消费者进行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市场部门不能只停留在一个方面,要从消费者角度多维度的去看。
总结一下,消费者保护,确实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完善体系,监管加码。从商家角度来说,诚信经营依然是基础,要让消费者买得明白,买得踏实。
杜绝片面、夸大、不实宣传。作为市场监管方来讲,需要多角度、多维度地对消费者进行保护,不管是从商品质量还是从金融业务上,都需要再加码。消费金融发展到今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市场各方主体共同参与,保护消费者根本利益。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