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宣布开展“减糖”专项行动,将敦促中小学、幼儿园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食堂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供应。而高含糖量的饮品,如何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则成为关注的重点。缺少了糖的调剂,各种各样的饮品依靠什么来赢得消费者的喜爱?有业内专家表示,低糖、无糖饮品是未来相关企业研发的方向,怎样既能满足口感,又匹配健康需求,将成为整个饮料产业面临的难题及挑战。 □ 本报实习记者 闫 利 文/摄
搭乘“减糖”之风
4月8日至9日,记者在走访了北京多家便利店和大型超市后发现,绝大多数的饮品都可以在其配料表中发现白砂糖成分。在北京市物美大卖场玉蜓桥店,记者向工作人员询问含糖量低的饮料时,她说,可口可乐的产品有不少都是零糖的,还有一些苏打水也不含糖,“很少会有人询问无糖的饮料有哪些,大家都是直接看成分表购买,或者直接买零度。整体来看,无糖产品仍占少数。”
尽管市场上低糖、无糖的产品占据的份额并不多,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在购买时也渐渐开始关注产品的配料和营养成分表,挑选更合适的健康饮品。据了解,早在2016年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大会上就提出“三减三健”。一些涉及中国市场的饮料企业,纷纷开始布局无糖饮料的市场,频频推新。包括雀巢、可口可乐、达能、维他等产品都在采取各种“减糖”措施来顺应市场潮流。
对于企业纷纷搭乘减糖政策布局无糖饮品,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记者分析称,随着消费者的大健康意识以及相关知识不断的深化,在整个消费品方面,企业对于高糖、高盐、高脂产品来说基本上都在做调整,“在整个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采用‘低糖’去打造独特品牌DNA以及产品的卖点也是企业凸显其差异化的优势重要的手段以及工具。最近几年,诸如三得利、东方树叶、王老吉等低糖以及无糖的产品一一面市,整个消费端不断的在倒逼产业端的升级创新,低糖以及无糖,已经成为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核心需求以及诉求。”他对记者说。
甜味剂成“减糖”主力
面对消费者的低糖、无糖诉求,和国家政府推出的各种减糖政策,各饮品生产企业也开始凭借原料配方更健康的产品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其中,甜味剂成减糖主力。
在北京市定安路的京客隆超市,一位女士正在饮品区挑选,当记者和她聊到关于零糖饮料时,她表示,以前经常会购买零度或是“雪碧纤维+”等碳酸饮料,感觉比普通的碳酸饮料更健康,“在配料表中,没有白砂糖的成分,相比而言多了一些添加剂,像是阿斯巴甜来提高甜味。”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阿斯巴甜属于人工合成甜味剂。据业内相关专家介绍,甜味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合成甜味剂。目前索马甜等高甜度天然甜味剂,原料来源有一定限制而且提取技术实现相对较晚,市场价格偏高;而低甜度的天然甜味剂虽然绝对价格较低,但是甜度较低。人工合成的高甜度甜味剂在保证较高甜度的基础上,市场价格相对合理,甜价比优势最为突出,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甜味剂产品。
据了解,目前国内每年人工合成高甜味剂产品的生产量不到10万吨,根据最新的市场价格,预计国内人工合成的高甜度甜味剂市场规模不到70亿,其中阿斯巴甜和三氯蔗糖的占比最高,均达到31%。而在众多的低糖和无糖饮品中,都可以找到甜味剂的踪影,由它替代白砂糖、蔗糖等成分来提高产品的甜味也成为众多企业生产研发新品的方向。
必然趋势下的探索
各种甜味剂的使用似乎为无糖饮品打开了创新之门,在营养成分表中碳水化合物参考值为0%的产品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选择,但无糖饮品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而保障产品的口感和营养也是企业追寻的目标。
朱丹蓬对记者说,“产品的口感是可以去攻克的,现在关键是消费者对于健康的核心需求。这样来看,或许会让他们在对口感的这个刚性需求方面有所降低。”他认为,无糖已经成为了势在必行的一个趋势,以及发展的方向,那这这种情况下,企业更多的是要解决口感与健康、营养美味这块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能够既能满足消费者的口感,又能匹配消费者的健康的一个需求,那我想这个一定是未来整个产业都面临着这个难题以及挑战。
医学相关人士表示,人造甜味剂可以通过刺激甜味受体和胃肠道中调节饥饿和饱腹感信号的激素来引起对糖的渴望,这时候也容易摄入含糖量的食物。通常用于很多软饮料、甜点和酸奶中,以降低总热量。患有苯丙酮尿症的罕见遗传病患者难以代谢苯丙氨酸,即阿斯巴甜的氨基酸成分。专家建议人们应避免高剂量地使用这种甜味剂。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