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这个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址,为之震憾的不仅仅是古代建筑之美,那些在传统文化孕育下的手工匠人的独门绝技,更是令人惊叹,而正是他们的坚守与传承,使得“非遗”得以延续至今。 □ 本报记者 刘 峰 文/摄
复活古老印染技艺
将放入野草、植物叶片的小布袋置于一块白色的土布上,用棒槌捶打,使植物的汁液渗入土布,此时,土布上便会印有形态各异的花草图案。这种传统的而独特的印染技术被称为“捶草印花”,与当地的地坑院、虢州澄泥砚一同被誉为“陕州三宝”,被列为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捶草印花”技艺的非遗代表传承人朱秀云在陕州地坑院文化景区的一处庭院内有一间工坊,向游客现场制作和售卖她的手艺活儿。朱秀云出身于印染世家,从曾祖父辈起便从事印染业,主要是捶草印花。
捶草印花技艺相传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古老印染工艺,在豫西的农村地区广泛流行,由于当时没有化学染料,野草、植物叶片随处可见,于是,老百姓就采回这些草叶,通过榨汁渗染在土布上,自制成五颜六色的花布。遗憾的是,这一流行于民间的古老印染技艺并没有官方的文字记载,在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中,逐渐失传。
从小穿过土布捶草印花衣服的朱秀云,凭着儿时看母亲印染土布时的模糊记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她决心整理恢复捶草印花技术。通过走访当地老匠人,登门拜师,将这些口述详细记录下来,回到家再反复试验,历经六年时间,最终确定了捶草印花工艺流程,即织布、采花草、选叶、摆型、夹布、捶打、清理草叶、媒染固色、染布、晾晒、制作成型,总共有11道工序。朱秀云终于使这个在民国初期就淡出百姓生活的技艺得以重新复活。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崇尚绿色、天然、环保的健康生活理念,土布捶草印花满足了人们追求自然、个性化服饰的需要。朱秀云的制作总能引来不少游客的目光。随着棒槌的敲打,野草、植物叶片的汁液在土布上渐渐印染上一片片的花瓣,不一会儿功夫,一块白布就变成了花布。在朱秀云的工坊里,用这一古老印染工艺制作的床单、围巾、手绢等用品,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游客们流连于此,爱不释手。
与时俱进的朱秀云,还开了网店,她说,她制作的捶草印花土布产品在网上很受欢迎,因为它不仅是实用品,还具有收藏价值。捶草印花技艺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如果仅仅用它来赚钱,朱秀云心有不甘,她最大的心愿是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并将这种技艺传承下去。
中原一绝的“陕州剪纸”
“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是对陕州地坑院的真实写照。
但是,要想找到“陕州剪纸”第一人、“非遗”传承人黄亮娥,并不是件难事。游客只需顺着那清脆动听的民间小调的方向,便可一路寻到她所在的地坑院。
陕州剪纸品种主要有单色、染色和“剪、染、画三合一”三种类型,尤其是“三合一”窗花,工序繁多,制作复杂,被誉为“民俗奇葩,中原一绝”,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65岁的黄亮娥,3岁便开始学剪纸。她的剪纸作品取材广泛,构图饱满,造型生动,乡土气息浓郁。她剪纸时还有个特点,边剪边唱,声情动茂,生动有趣。可谓是,“纸随剪动,剪落曲终”,令游客惊叹不已。“小剪刀嚓嚓嚓,巧手手剪窗花;小女子不大大,你说剪啥就剪啥。”黄亮娥说,剪纸时心中有了灵感,有了想歌颂的事,歌就自然而然地唱了出来。
陕州剪纸在当地已流传了3000多年。黄亮娥的剪纸作品里除了常见的红色外,还有黑色。
据考证,喜事布黑花,乃夏朝遗韵,而豫西是夏文化的衍生地。在河南陕县南沟剪纸协会会长任更厚看来,这与夏朝崇尚黑色有着必然的联系。在重大活动和节日里,当地人们都会制作包括剪纸在内的一切黑色饰品来装扮气氛,黑色剪纸被大量使用,这和中国其他地方忌讳黑色形成鲜明对比,十分罕见。
中国剪纸第一村南沟村,是“中国地坑院文化”之乡保护村庄之一。对于黑色剪纸,出生于此的黄亮娥说,村里人并不忌讳,在陕州过春节时也会贴黑色窗花,过去年轻人结婚也用黑纸剪喜字,反而觉得很庄重。
剪纸起源于窗花,剪刻技艺是剪纸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千百年来深受百姓喜爱,并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今,研习剪纸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黄亮娥很想把陕州剪纸这门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在她看来,剪纸不仅是一种饰品,更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
“非遗”传承路漫漫
为了传承和保护民间文化、民俗技艺,朱秀云个人出资在自家的窑院里开设了“陕州地坑院民间艺术馆”,免费对外开放,向游客展示捶草印花技艺,并无偿授徒传艺。然而,来向她学习捶草印花技艺的人并不多,年龄也偏大。曾经有个年轻人,跟她学了几年后,技艺还没完全掌握,就开始自立门户。这让朱秀云很有点失望和不解,担心徒弟们学艺不精而有损捶草印花的名声。“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并传承下去。”朱秀云说。
为了不使这项古老的染色印花技艺失传,朱秀云手把手将她的技艺传授给了外甥女任新娜。朱秀云的她的孙女牛天艺对捶草印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她一边拜奶奶为师,苦练捶草印花技艺,一边将这一技艺整理成文字。
“虽然通过一定技术等复原了捶草印花的传统流程,制作了一些日用品。但如何让捶草印花技艺为当代所用是捶草印花面临的一大问题。”三门峡市陕州区文化馆馆长张琦认为,捶草印花传承不仅仅是表现在恢复制作技艺、培养传承人方面,也不单单是传统技艺传承人能够独立完成的工作,而要与各行各业的专家合作,吸收专业设计(团队)力量,在设计简单的生活日用品之外,探索传统技艺多用途的开发利用,相信这门传统的技艺定会发扬光大。
陕州剪纸的传承也不容乐观。
黄亮娥说,好的剪纸作品制作的时间较长,目前地坑院里摆放的《兰亭集序》、《八骏图》等大型的剪纸作品,至少都要三年才能完成,所以,也赚不到太多钱,年轻人更不会仅凭这门手艺吃饭。
陕州剪纸的经济利润不容乐观。剪纸技术靠长期积累、刻苦练习方能有所成就,如今,愿意投身于剪纸艺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如何将这门技艺传承给后人,老艺人们都不无担忧。
陕州的“非遗”项目不止于此,但大都面临着传承的棘手问题。老人们一个个的老去,新人青黄不接。为“非遗”的传承找到一条适合其发展的出路,是很多老手工匠人的心愿。“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并传承下去。”朱秀云感慨地说。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