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视点总第4507期 >2019-04-02编印

消费视角下的马拉松比赛搅热了些啥?
装备、旅游、地区经济予以全方位带动
刊发日期:2019-04-0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3月31日,2019重庆国际马拉松赛鸣枪起跑,这是重马第9次从南滨路出发。截止到2018年,重庆共举行了11个马拉松赛事(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其中共有将近10万人参与,参赛人数与2011年相比,翻了10倍。重庆市举办跑马的热情就全国范围来看并非孤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看到举办马拉松赛事,从文化、旅游和体育等方面为地区带来的经济效应。随着国内马拉松运动出现井喷式发展,跑马也明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初练者装备花费四五千元

据中国田径协会不完全统计,一位马拉松初练者每年的装备消费约为四五千元。而随着运动水平提升,跑者对装备档次和品质、膳食营养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

43岁的胡艳梅来自“信跑团”,她为记者算了一笔参加“北马”的账,“跑鞋不到1000元,T恤和裙子一共500多元,运动内衣300元,帽子100多元。腰包和护腕是网购的,一共几十块钱。运动手表比较贵,1980元。”这次参赛,胡艳梅还戴了一副知名品牌的护小腿,“一般的牌子大概一二百元,我这副760元,但物有所值。以前我跑半马都会腿酸,但这次跑完全程也没什么感觉。”

胡艳梅表示,跑步装备的价位通常跟品质、功能成正比,而一双适合自己的跑鞋最为重要,“跑龄越长、水平越高的人,对鞋的要求也越高。跑鞋根据跑程、场地类型等要素又分很多种,跑短距离的鞋会比较轻,跑全马的鞋支撑性比较好,要求高的跑者常常拥有几双鞋。”同时,跑鞋的使用周期最短,“一个月跑量达到三五百公里的话,一年得消耗两三双鞋,否则鞋底磨得太薄,防护作用就不好了。”

至于其他装备,如不同季节的服装、配饰、背包、水壶、电子设备等,都无需频繁更换。

马拉松搅热旅游市场

训练“烧”装备,若外出参赛,交通、住宿、餐饮、娱乐、旅游都要为GDP做贡献。对于赛地而言,举办马拉松不仅能宣传城市形象,促进道路修缮、文化建设、整改市容,更能带来实打实的经济收益。

作为国内最负盛名的马拉松赛之一,北京马拉松(以下简称“北马”)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跑友。跑友黄建潜表示在抵京后便和朋友前往故宫等景区游览。比赛次日,又爬了长城。黄建潜笑着说,他还忙里偷闲,品尝了烤鸭、涮羊肉等京城特色美食。临走时,朋友们纷纷选购特产,他也买了一些真空包装的烤鸭。

去异地跑马的消费中,住宿是“大头儿”。无论酒店还是民宿,住宿选址都很有讲究:要么离起点近,免去清晨的奔波;要么离终点近,赛后尽快休息。据参加过“北马”的河北跑友杨自鑫介绍,最好提前两个月就订房,订晚了不仅房价暴涨,位置方便的房源也很难订到,“提前订房准没错,万一抽不中签,也可以退房或转让。”

毫无疑问,马拉松是宣传城市形象最好的一张“名片”,举办比赛的路线也是很多城市最希望对外宣传的“黄金线路”,囊括了当地最具地标性建筑以及景点。

2018年年底举办的上海马拉松比赛路线中就有很大一部分都在滨江区域,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跑者展示了上海黄浦江45公里滨江岸线贯通后的绝佳景观。“北马”从起点天安门广场到终点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大道,期间选手会经过首都博物馆、昆玉河、中央电视塔等北京旅游景点,这也是城市形象的一种展示。《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相关数据显示,国内大型城市马拉松旅行参赛者的人均马拉松旅游消费在3000至4000元之间。例如,2016年宁波山地马拉松赛的调研中,69%的参与者与朋友和俱乐部一同前来,7%的参与者与家人一同前来,直接消费包括吃、住、行以及购买商品。而比赛期间,大部分参赛者会发布“朋友圈”,这对当地旅游起到间接宣传作用。“在消费升级的年代,人们不光注重跑步本身,也注重跑步带来的旅游体验。‘一人参赛,全家旅游’的方式受到人们青睐。”某户外产品经理熊锋告诉记者,在消费升级的年代,每位跑友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现今的跑友们不再只是着眼于马拉松本身,而越来越多的跑友选择在比赛期间,同家人、朋友一起在当地甚至是周边城市进行消费旅游。参赛者加参赛者家属的“体育+旅游”产品颇受市场青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放大“体育+旅游”的经济效应。

不过,随着参与人群增多,人们对马拉松旅游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未来,简单的“参赛+旅游”的模式可能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何深挖马拉松旅游产业需求,如何细分需求,推出更多有创意的马拉松旅游产品,还有很多路要走。 未来市场前景可期

如果给马拉松爱好者群体画像,可以描述为有钱有闲中产阶层男性。虽然相对其他体育旅游市场,马拉松绝对还是小众。但是随着跑步者对马拉松热情的日益高涨,马拉松带来的市场前景仍可期待。

“马拉松不仅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应,还可以拉动相关产业的经济效应,如户外旅游,跑步装备,餐饮,纪念品、交通及住宿等。”熊锋告诉记者,马拉松旅游,尤其是境外马拉松目前还是一个细分的小众市场,中产及中产以上个人和家庭,出于对时间及预算等因素的考虑,不能长时间、高频次参与进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体育+旅游”的总消费规模仅占旅游市场的5%,与国外“体育+旅游”的总消费规模占旅游市场的25%相比,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马拉松的产业链不仅包含装备、食宿,还有很多“跨界”环节,且两种产业类型往往呈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以移动互联为例,一些与跑步相关的手机功能和应用工具也应运而生,使跑步可记录、可分享,为马拉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除移动互联外,随着马拉松的火爆,相关赛事及活动运营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北京马拉松博览会为龙头的相关会展活动越来越多,医疗、康复、保险等行业也在参与马拉松的过程中有所获益……“马拉松经济”可谓无所不包。业内人士认为,马拉松的“跨界”影响是一种必然,“这项运动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化属性,是一种社交方式,也像一场派对。马拉松成为真正大众运动的时代还未开始,一场盛宴即将到来。”   (本报综合)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