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居民的消费能力与认知度的提升,医美行业发展迅猛。铺天盖地的市场营销在给机构带来经济收益时,也暴露了行业存在的不少问题。有业内人士指出,为保障消费者权益,未来医美行业将从以营销为主导的医疗,转换为医疗为主的营销。 □ 本报记者 王薛淄
概念模糊 只关注美容忽视医疗
“下周末陪我去纹个美瞳线吧。”“好啊,正好我也想去纹个眉。”3月22日下午,在北京朝阳区一家美甲店,两个年轻的女孩正在兴致勃勃地讨论如何花最少的钱,把自己变得更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做个韩式半永久、纹个美瞳线甚至打玻尿酸、鼻子做线雕在年轻女孩心中和美甲美发一样正常,选好美容院、工作室,约定时间带上朋友就可以去了。
在中国医美“地下黑针”白皮书里,就有一个案例是患者在做纹眉时,顺便打了一个能让她拥有尖下巴的“黑针”,结果全脸过敏。而问起打针的原因,患者表示,仅是因为在纹眉过程中纹眉师提起她下巴短的缺陷,并以自身尖下巴做例子,对诊所的“黑针”进行限时推销。“当时也没有考虑这个东西干不干净,就觉得她的下巴确实好看,又催得急就打了。”
对于医疗美容,年轻的消费者往往更关注美容效果,而忽视医疗属性。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晓艳表示,在日常诊疗中他们经常看到美容不成遭毁容的情况,而且其中最常见就是消费者的盲从现象。看着朋友做了祛黄褐斑,自己也去,看着朋友打了针,自己也要打针。但是问她打的什么针,她自己都不知道。“这种盲从现象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医美概念模糊,看着朋友效果好就去打了,根本不考虑自身情况,结果全脸脓泡,激发了感染。”
医疗美容应回归医生本质
在消费升级的带动下,医美行业成长速度惊人。数据显示,从2015年起,我国的医美市场规模就以每年增长40%的速度在崛起。事实上,由于医美行业在中国渗透率比较低,加上过去市场是以营销为主导的,治得好不如吹得好的现象普遍存在,高承诺、好效果的广告往往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利器。
然而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医疗事故,也让医美行业行驶在风口浪尖上。很多商家与机构已经明确了医生技术和器械使用的不可替代性,更多的从业人员表示应该明确医美概念,回归到医生本质。
联合丽格集团董事总经理慕安认为,医疗美容虽然是消费医疗,但是它的医疗属性非常强的。而由于医疗行业跟其他的消费行业相比,提供的是医疗技术服务,并不是卖产品的。所以医生的技术水平是一个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他指出,目前行业医生的存量和培养机制是比较落后,医生的价值在医疗行业中是被大大低估。但随着渗透率的增长,医生的价值会逐步在行业当中回到他的合理价值上来。“过去的市场是以为营销为主导的医疗,未来会逐步转变到医疗为主导的营销。”
加强监管力度 保护消费者权益
除去行业自身对医生的重视,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网监处处长李崧认为,医美平台需要加强与政府的配合,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其中,对于加强医美行业互联网信息分发的管理,规范医美行业广告宣传,他表示,广告法对医疗广告是有单独规定的,如第十六条规定了表示疗效的、安全性断言的,将治愈率与其他的药品、医疗器械、医疗机构做比较以及用医患形象做展示的这些都是被禁止的。《广告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对于医疗药品、器械这些广告要经过相应的管理部门审批才能够上线,才能够对外发布。这些要求对医美相关的广告同样适用,医美广告发布内容是不是与审批内容一致,也是在监管范围内。除此之外,《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也有类似的规定。
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分会候任会长江华表示,五年前、十年前,媒体的宣传,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宣传对我们医美行业的迅速崛起推波助澜,但重视营销忽视医疗本质也使得行业一度走向歧途。他指出,这两年政府在监管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而且成效也是非常明显的。但目前医美行业的监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比如信息不对称,老百姓不知道怎么选择医生和医院只能在网上找等等。如果这一关不把好,那就是对求医者的一种不负责任。”同时他也指出,制度越健全,监管越有力,对合法的医疗机构和合法执业的医生越有利越安全,对消费者就越保障。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