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4492期 >2019-03-12编印

进入创新型国家须弥补从0到1的基础创新短板
刊发日期:2019-03-1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讯(驻会记者 张丽娜 王洋)3月11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记者会。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副部长李萌、战略规划司司长许倞、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司长贺德方、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受邀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据王志刚介绍,过去一年,我国科技事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历史征程上又迈出坚实步伐,涌现出一批以体细胞克隆猴、散裂中子源为代表的重大原创成果。港珠澳大桥、高铁、5G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攻关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雾霾防治、肿瘤重大诊疗设备、原创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等一批先进技术应用不断提升民生福祉。同时,改进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破除“四唯”,扩大科技人员自主权,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等一批务实改革举措落地生效。

按照规划,我国将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现在距离目标实现还有不到两年时间。按照创新型国家标准,目前我国在哪些方面已经提前达标?又有哪些方面需要继续冲刺攻坚?

王志刚在回答提问时,首先对“创新型国家”进行了描述,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要走在世界前列。具体就是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看。

据他介绍,从定量来看,去年,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排名,我国综合科技创新排在第17位,到2020年原定目标大概在15位左右。另外,我国的科技贡献率要达到60%,去年达到了58.5%。同时,还有一些定量指标,比如说研发投入、论文数、专利数、高新区等方面的指标,去年都有不俗的表现。另外,还有一些定性指标。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就看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是不是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发展的动力是不是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劳动主体是不是更多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和精湛的技能,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不是更多地用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来衡量,是不是有一大批高水平的高校、企业、研究院所,以及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合作是不是成为国与国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全民科学素质是不是有个较大的提高。这些是定性指标。

王志刚指出,进入创新型国家,我国仍然存在短板。例如,在基础研究方面,特别是0到1的颠覆性技术和基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的探索,现在还有不足,这是需要补的地方。另外,创新生态、科研生态还有不尽人意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回答记者有关基础研究投入的相关问题时,王志刚指出,中国5%的基础研究投入基本都是中央财政投的,地方财政和企业投得很少。但现在,在中央财政持续加大投入的同时,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都开始把基础研究作为重点,包括对数学的投入,包括对其他基础学科的投入。他们选了一批人,不是直接对着技术、不是直接对着产品设计,而是从源头上来探索相关领域的方法、原理,以及在理论上寻求突破,在实践中寻求创新。

在回答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时,王志刚说,一定是市场机制来促进转化。成果的拥有者、成果的承接者,这两个是主体;政府主要是完善政策,搭建平台,做好服务。全国人大专门修订了科技成果转化法,含金量很高。在各国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法律,中国这部法律应该是最优惠和最贴近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实际的。2017年,高校科研机构2700多家,转让各项科技成果35.4万项,增长了近60%,合同额达到了751.76亿元,同比增长27.5%。一部好的法律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非常重要的。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