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会记者林墨涵文/摄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人大常委会主任代喜院带来了关于鄂伦春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亟待加强的提案。
代喜院介绍说,鄂伦春族世代生活在东北大、小兴安岭森林地带,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全国仅有八千多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以及黑龙江部分地区。鄂伦春族作为我国仅有的狩猎民族,被誉为“北半球渔猎民族活化石”,在长期游猎生活中形成的独具森林特色的珍贵民族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人文、艺术和科学价值,尤其是文化形态特色鲜明,主要表现在狩猎文化、兽皮文化、桦树皮文化、鄂伦春语言等方面,鄂伦春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鄂伦春民族实现了下山定居、全面禁猎等几次生产方式的转变,鄂伦春民族集聚区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但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财政困难、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传承人的锐减等因素导致民族文化现状堪忧。原本丰富的鄂伦春民间非物质文化资源如今面临濒危乃至消亡的严峻局面。
代喜院表示,当前鄂伦春民族文化面临三大困境。一是鄂伦春语言濒临消失。鄂伦春族有语言没有文字,目前,旗内会讲本民族语言500余人;二是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濒临消失。随着鄂伦春族禁猎政策的实施,狩猎文化、兽皮文化和桦树皮文化因此而迅速退出历史舞台;三是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现断层。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的方式,而很多老艺人现已步入年迈体弱的阶段,年轻一代接触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较少,导致传承人出现严重断层。
基于现状,代喜院在提案中提出几点建议:
一、制订民族文化保护规划。建议上级民委、文化、发改等部门支持将鄂伦春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规划纳入上级文化传承保护总体规划,并指导编制鄂伦春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规划,推动鄂伦春民族文化延续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载体。一是建设鄂伦春民族文化数据库。将反映鄂伦春民族狩猎、民族语言、民族歌曲、民间文学等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建立鄂伦春民族文化数据库。二是升级改造鄂伦春民族博物馆。对现有的鄂伦春民族博物馆进行升级改造,并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全面展示鄂伦春民族文化。
三、着力培育民族文化人才。注重对掌握民族文化技艺的人才提供继续传承的环境和条件,提供项目和资金扶持;注重对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加强对鄂伦春民族语言及其传承的研究,推动基层民族语言的应用传承。
四、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加大对鄂伦春自治旗旅游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突出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着力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景区景点的建设中,实现开发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和发展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