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视点总第4472期 >2019-02-12编印

互联网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刊发日期:2019-02-1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非遗、老字号、国粹、老手艺承载了民族记忆和民族文化,陪伴了几代人成长。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遗及老字号品牌,通过不断创新,加速与现代时尚及日常生活紧密融合,正在互联网上“活”起来,以新潮流与新生活的方式走入更多消费者的生活,实现了更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近来一组数据清晰显示了这一趋势,近5成国家级“非遗”、超7成中华老字号品牌,以及数万名商家开拓互联网业务。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传统文化品牌的消费者中,超过7成为80后、90后群体,与2017年相比,90后消费者年度订单增幅超过5成。

年轻消费群体爱上非遗老字号

大批传统文化设计师及“非遗”手工艺匠人通过与互联网融合,让“非遗”品牌与年轻消费群体相遇和碰撞。

2013年12月在朋友的建议下,魏红刚开了“面人魏”网店。魏红刚通过改进面人工艺,制出可食用的面人材料,一年卖出几十吨。作为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魏氏面塑传承人,他还在几百家幼儿园开设面塑课堂,如今已经“收徒”几万人。

临近春节,福建古村芷溪,阿吉的客家米酒店铺销量达到了日常的5倍之多。一位韩国的顾客品尝过他的米酒后,还特地来到中国“寻味”,想知道好喝的米酒是在哪里酿造出的。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及日常生活相融合,碰撞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产品,使传统文化、“非遗”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根据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近5成“非遗”手艺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实践与传承,从事“非遗”产业的网商遍布全国。

河北的“蔚县剪纸”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遗名录。2018年,张海全的“剪纸工坊”就找洛天依玩起了跨界。“洛天依剪纸”的创意大受欢迎,火爆程度远超预计,一下子就众筹到十万块,是预定目标的两倍还多。今年,张海全专门设计的六款“猪年剪纸”成了爆款,相比去年的新春剪纸,销售额增长超三成。传承了百年的“蔚县剪纸”已然走出曾经备受机器剪纸冲击的阴影,在互联网上重焕生机。

非遗手艺“蔚县剪纸”越来越会玩,玩得也越来越火。此前鹿晗粉丝想要给偶像“送礼”,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去找“剪纸工坊”;前些年,“剪纸工坊”的剪纸还走上达沃斯,作为送给贵宾们的纪念品。

数据显示,7成以上非遗和老字号品牌的消费者为80后、90后。老手艺在互联网焕发新生命力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充满热情的数亿网购消费者,更是市场对于老手艺的拥抱。

专家表示,这意味传统文化展现出更年轻的形态,深度触达消费者群体。抓住移动电商和新零售的机遇,让传统文化和年轻人相遇,非遗及老字号就有望找到传承新路径。“我们要挖掘非遗文化的价值,提升它的变现能力。”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副院长张建军表示。

“新零售”拓展更大空间

在互联网和新零售的赋能下,老字号和非遗品牌正在向年轻、便利和时尚转变,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此外,越来越多的老字号和新国货借助互联网扬帆出海。章丘铁锅、张小泉、王星记、朱炳仁铜、上海手表等正在成为海外游子的乡愁寄托。如今,张小泉在全球20多个国家都有销售点。其中,品牌售价近400元人民币的套刀,在澳大利亚每年可以卖掉数万套。“互联网+”为非遗和老字号的传承提供了广阔舞台。抓住移动电商和新零售的机遇进行产品和营销创新,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是非遗和老字号在新时代的新机遇。

据某互联网销售平台负责人介绍,目前,在商务部认定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中,有超过7成老字号在网络开店。通过拥抱新零售,老字号品牌重新具备了打造爆款的能力,也获得了更多年轻消费者的认可。“这些路径的核心是保护和传承。”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发展处处长张志云表示,市场做了很多开发,产品做了很多销售,培养了大量的粉丝,最后实现了一个很好的结果,老字号助力非遗传承发展,老字号助力非遗巩固和保护,老字号最终也助力或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张建军表示,“+互联网”不是只加销售,更多的是加一种生产的模式,这种生产模式就叫“云网端”。“以后所有的流量都来自于我们的终端,生产加工制造全部都放在云端。谁占领了云端和消费端,谁就把握了市场资源。未来在互联网+这个方向上,有必要对老字号进行引导和驱动。”张建军说。

“指尖经济”探索脱贫新模式

非遗和老字号在互联网“活”起来,除了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在山东博兴的湾头村,草柳编这门古老技艺已有800多年的历史。2006年,从湾头村走出去的大学生贾培晓回到村里,成为湾头村第一个通过互联网销售草柳编的村民。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草柳编已发展成当地特色产业,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方式,不仅惠及本村村民,更辐射带动周边十多个村庄,实现经济薄弱村的整体脱贫。

在山西和顺,另一项非遗技艺——和顺牵绣也通过网络绣出了脱贫新希望。和顺牵绣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拥有千年历史和精湛技艺,但一直没能走出太行山。2019年1月,近三万份和顺牵绣、和顺原醋礼盒在网店第一次开售就被秒空。

此外,包括福建龙岩的客家米酒、云南新华村的手工银器、贵州黎平县的侗绣、山东博兴湾头村的草柳编、河南许昌霍庄村的社火道具在内的,来自全国多地的非遗技艺、工艺都借助互联网成为当地农民就业增收的品牌产业。

专家表示,借助互联网,将贫困地区的非遗产业变成脱贫生产力,将“指尖手艺”变成“指尖经济”,已成为行之有效的脱贫新模式。

张志云认为,非遗和老字号的传承和创新有很多路径,网购+文创+科研+扶贫……可以做的事非常多。“以扶贫为例,很多贫困地区同时也是非遗项目非常集中的地区,亟须保护开发,也亟须发展和振兴,这个过程中,非遗和扶贫的结合是一种路径。借助电商平台可以帮助贫困地区把非遗资源变成非遗经济。”张志云说。   (综 合)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