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齐聚一堂,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发红包……热闹喜庆,人情味十足,给一代又一代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改革开放以来,发红包这件事情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仪式感”逐渐减弱,从手上转移到手机上,从发红包转化为“抢”红包,由节日“奢侈品”演变成日常所需品,一步步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与许多日常消费相结合,变成“红包+”,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与实惠。 从收红包到“抢红包” “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过春节,热闹自不必说,还能收获许多红包,那也是我一年中最‘富有’的时候。”日前,记者在万州北山采访80后市民谭先生时,他回忆,小时候去亲戚家拜年,嘴巴比任何时候都甜,眼睛跟着长辈们手里的红包直转悠。红包到手后,他一般会先去买几盒擦炮跟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剩下的便放进自己的“小金库”,留着日后慢慢花。“那时候送红包其实也就是礼尚往来,是一种正常的人际关系,充满了人情味。”不过,对于谭先生来说,最重要的红包还是自己父母给的。他告诉记者,他还有个姐姐,自记事以来,父母每年除夕之夜都会给他们一人一个红包,每次都是两百元。即便现在他们都长大了,分别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父母过年发红包的习惯仍没有改变,金额也没变,份数却随之增加,一家人热热闹闹特别喜庆。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互联网“红包”也随之迅速崛起,手机成为其最主要的载体。人们组建起了家族、朋友等各种微信群,“红包”抢得不亦乐乎。“说不上哪个更好,微信红包少了仪式感和人情味,但确实更方便更热闹,也挺有乐趣的。”谭先生回忆,2014年春节,他首次使用微信抢红包发红包,春节联欢晚会都没顾得上看。但事实上,忙碌了一个晚上,抢了十几个群,也就抢了一百来块钱的红包。钱虽然不多,谭先生却觉得非常满足,后来他和家人们开始通过手机给大家发红包,并延续至今。
事实上,红包的最大变化,不仅仅是从手上转到手机上,或者不再专属于春节等“大日子”,而是逐渐变得日常,成为人们生活中联络感情不可或缺的一个媒介。谭先生告诉记者,因工作原因,他平时常驻外地,和家人相聚的时间并不多,基本靠微信联系,大家没事就在群里发发红包互动一下,既活跃了气氛又增进了感情,一举多得。 “红包+”融入我们的生活
随着支付方式的不断改变,红包已不再只是单纯的一种社交方式,而是逐渐融入到生活中,并与许多日常消费相结合,变成“红包+”,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与实惠。“我现在外出都不带现金了,吃饭、看电影、打车、买东西都只需要一个手机就搞定。”家住大河沟的市民刘女士介绍,现在微信支付、支付宝等都有红包抵扣,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付款一般都能享受到优惠,她最幸运的一次还扫了个免单。“现在顾客在支付前都习惯扫一扫红包减免,或多或少都有优惠,有时得到的红包还超过了当天购买物品的价钱,实在是出乎意料的惊喜。”北山某超市收银员崔阿姨告诉记者,“一分钱一分货”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从现金到刷卡再到手机红包,从佳节必备品到日常所需,红包的步步“升级”,也是人们对金钱、习俗乃至生活品质的逐渐升级,这正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 (三峡都市报)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