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全家一起出动看电影、与爱人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带着孩子去博物馆来趟知识之旅,到故宫博物院的紫禁城里过个别样新年……如今的春节,人们摆脱了以往集中精力改善吃、穿、用的状态,开始关注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春节成为促进文化消费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随着我国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及各种引导、拉动文化消费举措的出台,文化消费成为春节假期“爆款”。今年,中国人春节期间的“文化大餐”依旧十分丰盛。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春节这个传统佳节,越来越成为文化消费的最强档期之一。新春佳节是一个资源丰富且可供多重开发的消费场景,为文化产业带来了契机,更促进了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
观影已成新年俗
在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文化底蕴最为丰富的一个。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极大地带动了春节文化消费市场。从热闹的各种民俗活动现场,到人声鼎沸的电影院,到“过年不关门”的各类文化场馆……无不显示着文化消费的巨大潜能。
据证券时报报道,春节看电影仍是2019年文化消费最普遍以及重要的方式。数据显示,2018年仅春节期间票房收入便超过60亿元,大年初一单日票房高达12.77亿元。
相比于2018年春节档8部影片创下60亿元的票房纪录,今年共有13部电影在春节档上映,并且可谓强片云集。比如《流浪地球》是继《战狼》后吴京的又一院线电影;成龙则转型妙笔文豪、通灵神探,化身《神探蒲松龄》继续大展身手;“喜剧之王”周星驰时隔20年再续小人物的人间悲喜,执导新作《新喜剧之王》笑中带泪致敬经典。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影片《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新喜剧之王》《流浪地球》《廉政风云》《小猪佩奇过大年》,在年前的预售就已经合计约2.67亿元。
有网友称,春节看贺岁电影已经成为新“年俗”。这种新年俗的养成,一方面得益于全国院线建设和银幕数量的增加,根据2016年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12月20日,中国内地银幕总数已达40917块,为世界银幕数最多的国家。再加上影片资源的极大丰富,大大激发了人们的观影热情,人们逐渐养成去影院观影的习惯。其次,贺岁档的影片大多具备“热闹、欢乐、和谐”的主题,主打“合家欢”路线,老少咸宜。相比花费不小、耗力耗时的旅游,去影院观影,成本可控,时间可选,也使之成为情侣或家人过节的好去处。
尽管贺岁档电影一直存在票房和口碑“倒挂”的情形,但从数据来看,近几年的贺岁档一直受到人们热捧。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表示:“春节档的成长、发展,除了影院终端下沉、电影品质提升、观影氛围培育等内部原因外,百姓消费习惯的改变等社会因素也是极为重要的推动力。”行业内有观点认为,电影作为春节文化消费的模式得到了大众更多认可,也折射出中国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观影已成为中国老百姓过年期间的重头戏和新年俗。
传统文化主题成为消费支点
纵观近年来的春节消费趋势,除了看电影、逛庙会、逛书店等传统模式,也发展出一些新载体。目前最受关注的就是依托传统主题开发的新型文化消费。
生肖纪念币和邮票成为大家争相收藏、送礼的选择。据深圳特区报报道,从2003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第一枚贺岁生肖《羊》年精制流通纪念币,每年发行一枚,到2014年,第一套生肖纪念币已经完整发行。以中国人民喜爱的题材,精湛的铸造工艺和设计,相对稀少的发行数量,成为流通纪念币板块中的精品。不仅仅是货币爱好者,不少普通家庭也十分愿意在开启新一年之时,珍重收藏下一枚纪念币,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对于集邮爱好者而言,生肖特种邮票是新春必备收藏品。2017年是丁酉鸡年,因“鸡”谐音是“吉”,有吉祥、吉利的寓意深得人们喜爱。2018年戊戌年特种邮票设计者为曾参加国徽设计的艺术家周令钊,《戊戌年》狗年生肖邮票在深圳举行首发仪式。今年,《乙亥年》特种邮票1套2枚,图案名称分别为:肥猪旺福、五福齐聚,全套邮票面值2.4元,另发行小本票1本,售价12元。从1980年开始至今,我国已经连续40年发行生肖邮票,小小邮票虽并不价值千金,但这种收藏,本就具备了记录个人成长和时代变迁的特殊意义。
辞旧迎新岁,新年新过法。伴随着全社会对文化的日益重视,文化的符号属性日益凸显。春节的新年俗,已渐渐成为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价值载体。
文化旅游更好结合
春节档的文化消费更是离不开旅游,文化和旅游更好地结合成为今年特色。据驴妈妈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北京、上海、广州、三亚、杭州是“游客最喜欢的过年城市”。而历史气息浓厚的西安、洛阳、开封、成都等城市也大受欢迎。春节的庙会、灯会、展览成为人气最旺的活动,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越来越多人选择通过体验传统民俗,过个有“文化味儿”的春节。
文化景区的搜索量已上升了70%,东北杀猪菜、广东赏花、舞龙表演、划旱船、曲艺、庙会、烧头香、社火等各地特色习俗丰富了游客的过年旅程。故宫博物院、阆中古城、华清宫等年味浓厚的景区营造的传统文化氛围深受游客追捧。除了民俗类的景区活动,带有祈福氛围的景区如峨眉山、南岳衡山、舟山普陀山风景区、五台山也吸引大量游客前往。
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收入超过4750亿元,涌现了巨大的春节旅游红利。根据相关预测,2019年春节长假预计将有超过4亿人次出游,出境游达到700万人次。从各假期的旅游收入来看,假期天数越长,带来的旅游花费呈几何倍数增长。目前春节旅游出行比例仍有提升空间。此外,还有不少城市利用城市本身的历史,带动文化消费。在北京,近百家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在天津,很多传统曲艺场馆座无虚席,热闹非凡;一场场传统花会上,秧歌、竹马、高跷、腰鼓等精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引得阵阵喝彩。在凤凰古城,景区内每天好戏连台,梅花桩舞狮、凤凰阳戏、凤凰文茶灯、凤凰傩堂戏等富有本土民俗文化的地方戏,吸引了大量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而西安举办的2019“西安年·最中国”活动,依靠西安独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突出西安年的主题。
不过,也有不少游客抱怨,有些庙会的商业气息越来越强,相似的小吃烤串,昂贵的纪念品,让人感到与过去“正宗”的民俗相比变了味儿,多了“商业味”,却少了“文化味”。而有些庙会等活动秩序管理不佳,造成客流拥挤,也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体验满意度。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自主选择文化消费方式渐成主流;文化消费也逐步由较低层次的消遣型、娱乐型向高层次的知识型、创新型、智能型方向发展。这种载体的变化体现了文化的强大融合力,也是文化消费最大的“变数”和市场。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春节文化旅游尚处于产业建构的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以春节为内容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相较于传统的旅游业,以节日为架构的文化旅游产业尚未成熟。随着深入挖掘,文化旅游会越来越热,更好地带动春节文化消费。 (综 合)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