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为本办实事,脱贫攻坚拔穷根,干部作风成表率,干群“鱼水”奏欢歌……日前,《消费日报》记者在湖南汝城实地走访,所见所闻令人耳目一新。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是湖南通粤达海的“南大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
2018年以来,汝城县积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群众满意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解决民生难题,努力用“民生”换“民心”,推动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该县坚持“民生投入一分不省,惠民实事一件不少”,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真正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扩建一水厂、新建二水厂、改造老城区管网、联网新老供水体系,让群众用上优质、放心的自来水。改造部分已建成的广场、游园以及合适的办公院落,用于化解城区“停车难”“大班额”,2018年城区新增学位7500个,新增停车位820个……这一桩桩、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普遍赞誉。将腾退出来的水利局院落和办公楼改建成思源实验学校分校后,学生熊兴彤高兴不已说:“教室不再那么拥挤了,后面还有了一块很大的空地”,学生家长邓瑞芳对记者说:“我为这个事情点个赞,这件事情办得太好了,对家长和孩子都很好,办了一件大好事。”
记者和该县一名县级领导在谈到汝城的脱贫攻坚工作时,该领导表示,汝城不仅要脱贫摘帽,更要拔掉穷根,这一提法,也令记者感到耳目一新。
为让群众过得更好、笑得更开心、生活得更幸福,该县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兜底扶贫、光伏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基础设施扶贫等“十大脱贫攻坚工程”,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全覆盖”。该县最偏远的南洞乡西边山村在修通了一条20多公里的水泥公路后,村民收入成倍增长,生活日益改善。村民汤长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绽开了笑脸:“高兴!这确实是为我们农民修的一条致富路。
通过“先诊疗、后付费”、大病救助、“医疗兜底”、“巡回医疗”活动等多项举措,汝城县助力健康扶贫的举措让群众得到了实惠。正在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暖水镇步阳村68岁的贫困群众何南方老人说:“今年(2018年)住院8次总共也才花去一千多元,其余的全部医疗兜底了。”前来陪护亲人的刘华说:“如今住院都不用要先交钱,治好病出院时直接报账,大大减轻了贫困户的经济压力。”“乡卫生院医生上门和我签了一个协议,隔三差五就会到家里来帮我量血压、做检查”,说起这事,正在北水村家里做家务事的朱幼红老人笑开了怀。汝城县所有乡镇卫生院都组织医生定期为辖区群众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提供上门诊疗、体检、健康咨询服务,及时监控群众身体健康情况。该县还将“人人有技能培训”办到了家家户户、田间地头,让群众学到一技之长。文明乡沙洲村的朱小红在村里“厨师广场班”顺利毕业后,把自家打造成了农家乐,生意火爆。他高兴地说,“现在村里红色旅游越来越红火,家里的收入也越来越好。”
工作实效的取得源于工作作风的嬗变。
记者在该县实地走访时发现,无论走到哪个单位,办公室里都是忙忙碌碌积极工作的人,没有喝茶、聊天、看报纸、侃大山的现象。而在乡镇村庄、田间地头,也处处可以看到县乡干部在走访群众、结对帮扶,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当下的汝城,干群整体的精神面貌不仅令人耳目一新,更令人感动,而这些,都还只是汝城当下干部精神提振后的一些缩影。
汝城县全县党员干部齐行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上门的群众当客人待,把村里的群众当亲戚走,到村村寨寨日访夜谈,进家家户户排忧解难,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有干部对记者说,2018年下乡的次数比过去几年还要多;还有的干部说,结对帮扶成为了一种乐趣。70多岁的卢阳镇益道村村民范家成由衷地说道,“过去的老传统、老作风又回来了,搞集体、大生产的景象又回来了。”
变化耳目一新,民生赢得民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在每一名汝城干部心中,“半条被子”精神正在汝城大地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记者 王富亮 通讯员 郝俊峰)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