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聚焦总第4462期 >2019-01-22编印

2018年五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分析
刊发日期:2019-01-2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基于大数据平台数据与舆情社会影响力测算结果,共同梳理出2018年的五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 顺风车安全问题

2018年顺风车安全引发舆论担忧与质疑,成为消费者关注与讨论的热点话题。

舆论认为,恶性案件的发生,不法分子固然应该承担法律责任,但是滴滴作为平台方存在重大过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因此平台方必须将消费者的安全放到首位。滴滴出行不能因为忙于追逐市场利润,疏于对入驻司机的资质审核及服务质量的监管,更不能放弃平台方对于消费者负有的安全保障义务。网约车作为全民性、高频次的消费产品,在给大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遭遇了安全质疑。社会舆论普遍表示,对于新生事物仍需包容审慎,期待网约车安全、服务升级,为消费者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个人信息保护缺失

2018年6月,圆通被曝10亿条快递个人信息被挂到外网上公开售卖。8月底,华住酒店被曝出集团数据泄露,事件涉及1.3亿个人信息与5亿开房数据。要真正保护好“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和强化监管,给互联网企业收集用户信息的等行为戴上“紧箍”。9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公布,旨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解决相关问题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数据安全法》被列入第一类项目,有望使个人信息保护早日进入法制化轨道。 大数据杀熟普遍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相关调查显示,51.3%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互联网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情况,63.4%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情况普遍。

舆论认为,这种“杀熟”的销售方式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和隐私权等正当权益,严重背离了市场经济的公平诚信的原则。分析人士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商业资本,利用得当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技术中立并不代表对技术的使用是无害的,不得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大数据杀熟”为例,大数据的加工与使用需要相关机构、法律法规、技术伦理等多方面的约束与监管。

共享出行押金难退

2018年,共享汽车Togo途歌、共享电单车享骑、共享单车ofo先后爆出挪用押金、企业倒闭、退押金难等问题。

舆论认为,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创新经济模式,创业者试错、资本市场博弈不可避免,但不能让消费者成为最终的受害方与买单方,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挪用用户押金都属于违法行为。从共享单车出现伊始,实现用户押金的有效监管,一直是消协组织和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并坚持呼吁加强押金监管,提倡免押骑行。就当前的形势而言,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企业行为难以受到约束。因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从制度层面对押金的保管和使用进行管控势在必行。

预付式消费现“套路贷”

2018年,预付式消费领域又现新乱象,成为消费维权领域的新难题。5月起,“租金贷”“装修贷”问题被频频曝出,一些长租公寓公司、互联网装修平台资金链断裂,经营者跑路,导致租户无房可租,装修合同无法履行,消费者仍需偿还贷款。10月,多家英语培训机构被指通过提供课程贷款服务,让有的学员为课程背负网贷平台的十几万元“培训贷”。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开始从传统的美容、美发、健身、餐饮等行业扩展到线上的娱乐、用车、教育培训、租房市场等领域,成为横跨商品和服务领域的普遍性消费模式。这类需要提前支出金额的消费行为,给消费者的后期维权带来了风险。由于投诉涉及的企业和机构众多,被投诉的企业也存在互相推诿的现象,消费者维权的难度比较大。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出,预付式消费群体纠纷频发成为当前消费者投诉与权益保护的重点。相关部门有必要尽快采取措施,加强市场监管,控制上述行业与金融链直接对接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合理引导行业发展方向。消费者也要提高警惕,在具体消费场景中保持清醒头脑,及时查询自己的信贷记录,谨防被这类预付式消费“套路贷”。  (中国消费者协会)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