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综合总第4458期 >2019-01-16编印

浙江长兴:电池之都的转型之路
刊发日期:2019-01-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2005年,企业由175家减少到61家;2011年,数量又变成了30家;截至目前,实际在产的企业仅有16家……虽然浙江长兴蓄电池企业数量在一轮轮“洗牌”中大幅减少,但整个产业却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反而实现了产值增长超13倍。如今,长兴蓄电池品牌占据了全国动力电池的半壁江山,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电池产业之都”。

两轮“洗牌”后转型升级

长兴蓄电池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生产矿灯用蓄电池。随着我国电动自行车的兴起,长兴铅蓄电池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一下子冒出了200多家电池生产企业。当时很多企业还是手工作坊,既无营业执照,也无环保设施,很不规范,污染也很严重。可以想象,在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近200家铅蓄电池厂分散生产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小、散、乱,再加上频发的环境污染事件,一度为长兴带来很多困扰。为有效提升产业、治理环境污染,2005年和2011年,长兴县先后开展了两次蓄电池产业专项整治,大刀阔斧对铅蓄电池“低小散”企业进行关停淘汰。其间,长兴县专门出台了《长兴县蓄电池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引导蓄电池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政府投资7.39亿元,规划了郎山和城南两大新能源高新园区。园区外禁止新批新建铅蓄电池项目,彻底结束了“低小散”的产业发展格局。

经过两次专项整治,长兴蓄电池产业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得到了改善,产业集中度提高,并全部实现了园区化生产和布局。通过转型升级,虽然企业数量减少到16家,但和之前相比,产值却提高了11.7倍,销售收入提高14倍以上,增加值提高16倍以上,形成了从生产、销售、设计研发到废旧电池回收、原辅料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天能集团是中国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是长兴县两轮蓄电池产业的亲历者。“当时长兴县对铅蓄电池行业的整治是下了决心,也是花了很大力气的,十多年的整治提升,促使企业从理念、战略布局等方面进行转变,更加注重绿色引领。”据天能集团行政总监姚杰介绍,转型升级后,人员减少了1000多名,但企业产值却比之前翻了3倍,2017年已经突破千亿元,近几年企业的利润、产值、税收都是以30%的速度在增长。

置身于天能集团展示馆,通过播放的视频和展示的图文,可以清晰地了解天能集团的发展历程,切身感受到企业绿色发展的理念。2009年天能集团斥资30亿元建设的占地1000亩的循环经济产业园里,包括“年回收处理30万吨废铅蓄电池”及“年产2000万千伏安动力储能用密封铅蓄电池”两大项目,每天有400多吨废旧电池在这里“粉身碎骨”“脱胎重生”。

“从废旧电池回收到破碎、分选、熔炼、精炼,再到重新组装成电池,我们将每一步骤细细分开:从废旧电池中分离出含铅物质,重新炼成铅;分离出废塑料,重新制造电池外壳;分离出废酸,提纯生产成浓硫酸,用于制造电池加酸。废旧电池金属回收率可达99%以上,塑料回收率达99%,残酸回收率达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也达100%”。姚杰介绍说。

环保与经济“两本账”

据当地政府部门数据显示,2017年长兴县铅蓄电池行业实现产值246.32亿元,全县规上企业产值1305.83亿元,占比18.86%;贡献税收7.8亿元,全县工业税收39亿元,占比20%。天能、超威两家千亿级铅蓄电池企业,在细分行业中拥有全国定价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面对环保与经济“两本账”,地方政府一般会优先选择经济,环保则相对滞后,仍是短板。对于污染问题,如果政府意识不到或下不了决心,那环保整治就很难推下去。所以地方政府应拿出更多精力治理污染,补好短板,这样才能达到经济与环保的平衡。

长兴县经信委副主任姚建忠说,经济与环保是一个统一体,并不矛盾。环境治理促进经济发展,这毋庸置疑。我们现在正在“回头看”,加紧补短板。长兴县产业转型升级并未结束,仍在继续。

“从长兴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我们看到了通过整治、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产业链延伸完善,创新研发驱动等各种手段推动整个产业脱胎换骨的显著成效。比如它的蓄电池产业,以天能集团为龙头示范,通过改造提升,企业从近200家减少到16家,产值却增长了14倍,仅天能集团一家一年就贡献了近8个亿的税收,这真的让人震撼。”参与此次外学的建德市经信局行业科科长包海波感受很深,在他看来,杭州建德也要结合自身产业实际,发挥产业优势,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强化工业主平台和小微企业园建设,构建1+X产业平台体系。要更好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就必须对标先进,吸收先进地区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思考谋划,推进落实。 (综 合)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