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 利 文/摄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产阶层的崛起,消费升级在加速,人们的饮食文化观念也相对发生变化,从吃的饱转变为吃的安全、营养、健康。在改革开放40年的当下,求健康,强科技,重安全共同成为助力中国食品产业升级转型的强大推力。
日前,在第二届中国食品产业发展大会暨中轻食品工业管理中心技术专家委员会年会期间召开的食品工业院士论坛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以及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孙宝国、朱蓓薇、岳国君,与300余名参会代表共同来探讨食品工业的发展和创新,为我国食品工业在健康持续发展道路上继续前进出谋划策。
安全健康成产业增长点
孟素荷表示,在经历40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食品安全已经进入了从“粮食安全到食品安全到营养与健康安全”的营养与健康时代。中国食品产业发展结构的优化,即消费结构从产品向服务优化,产品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优化。从长期关注价格竞争,到适应多元需求的价值竞争,“安全与健康”既是必须关注的主题,更是产业价值增长点。
朱蓓薇也表示消费结构在向多元化延伸,80、90后年轻人群成为食品消费潮流的引领者,他们具有即买即食,爱好社交,追求个性等特点。方便快捷、舒适时尚、品质优先等需求成为选购产品的标准。
岳国君讲到,未来食品产业将向高端化与细分化发展。他指出,人群细分、营养诉求是推动食品市场高端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新常态将对食品和农产品带来一些结构性的变化。消费者开始逐步追求高品质,安全以及可靠的产品,同时,价格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已经不再成为左右期选择的因素之一,消费者开始重视产品带来的自我认同感。“当市场需求发生深刻变化时,顺势而为是正道。”孟素荷认为,市场之手对供给侧改革做出了鲜明的价值选择。供给侧改革的动力是追求市场的差异化以提升价值。中国食品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在于产业链安全的建设、产品的差异化定位、及健康内涵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它既源于每一个企业对科研的逐步的积累,更源自企业对市场竞争模式与长远发展战略的选择。在这样一个需求之下,与科技界的结盟就形成了必然。
探索符合国人饮食习惯的标准化发展之路
中国食品科技界拥有全球激素最大的食品科技人员和有效的人才培育体系。有350家食品科研单位和院校,每年10万毕业生走向食品行业。2016年全国食品企业总计440亿元资金投入科研的实践及产品创新中。孟素荷表示,中国食品产业之所以屡经磨难而依然稳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始终得到中国食品科技界的有效支撑。
孙宝国院士在报告中指出,中国食品产业的优势源于我们有悠久的饮食文化、最大的食品产业、最多的食品科技人员、最多的食品专业、最强的食品学科、最多的食品在校大学生,同时我们还拥有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和全球化的机遇,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现代化的机遇。
朱蓓薇也表示,传统食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但传统食品存在着高热量,高脂肪,高盐工艺繁琐等缺点。引进现代食品加工的理念,赋予现代食品加工的技术从营养、安全、方便、美味、实惠等多角度探索一条符合我国人民饮食习惯的标准化发展之路,通过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食品产业体系。
在对食品的研究上孙宝国认为,食品科学是应用科学,应该坚持问题导向,而非论文导向;立足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而非论文点数。论文只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主产品是发现、发明、创造。要通过现代化加工生产,让地方特色食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要坚定饮食文化自信,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研究探索中国传统食品的基础科学问题,为中国食品走向世界夯实科学基础。
食品舆情危害已成主要问题
食品企业的发展永远离不开食品的安全问题,产品的创新亦是基于安全健康的理念之上。
岳国君表示,目前,原料种植、养殖过程中的重金属化学品残留;食品加工过程质量可控性较差;销售过程中的管控薄弱等问题仍然存在。近十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舆情爆发。
陈君石在谈到食品安全时也表示,食源性疾病是主要健康危害,但不形成压力。食品舆情危害突出已成为主要问题。他认为,企业不管大小都要建立溯源体系,政府要提出要求法律法规,惩治要点,提出要求企业做什么,然后监督企业是否按照规定要做的来做,承担起政府的责任。
朱蓓薇认为,通过食品原料绿色化,食品加工绿色化,食品流通绿色化,最终实现食品制造全产业链的安全模式,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新需求。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