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观察总第4424期 >2018-11-28编印

跟党走,脱贫奔小康的路光明灿烂
刊发日期:2018-11-2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郑旺盛

2014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庄村召开了群众座谈会。总书记说,作为村干部,能给群众办多少事就办多少事,只要一心想着群众,处处想着群众,群众就会满意。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之滨,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就坐落在最后一道弯处,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而兰考东坝头乡张庄村,正处于黄河最典型的“豆腐腰”地段,这里水势湍急,气势壮观,但历史上也因此造成了无数水患灾害。

春天风沙狂,夏天水汪汪,秋天不见收,冬天白茫茫。

这是兰考人民过去对“风沙”“内涝”“盐碱”三害的哀怨之声。兰考多少代人,饱受其害,苦不堪言。而最苦的地方,莫过于兰考的张庄村。村支书申学风说,一百多年前,黄河在紧邻张庄村的铜瓦厢决口改道,于是这里沙丘密布,盐碱遍地,风沙满天,光是比较大的风口就有84个,而最大的风口就在我们张庄,张庄人从此过上了慢慢长长的苦日子。老百姓说: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那时的张庄人真苦啊!“三害”让兰考人民吃尽了苦头。

1962年12月,在凛冽的寒风中,党组织派焦裕禄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1963年春天,焦裕禄带领“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他说“吃别人咀嚼过的馍没有味道”,他跟大家一起背着干粮,拿着雨伞,奔走在兰考的大地上,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从老百姓当中学习经验,他在兰考张庄村找到了最大的风口,找到治理风杀的好办法——“贴膏药扎针”。

老百姓说,用淤泥黏土封住沙是“贴膏药”,再种上槐树叫“扎针”。

在焦裕禄的带领下,兰考干部群众、男女老少齐上阵,向“风沙、盐碱、内涝”宣战。在三害肆虐的兰考大地上大干苦干加油干,种下了一棵棵一片片槐树,树绿了,草长了,风小了,沙少了,大片的盐碱不见了,大片的土地庄稼丰收了,兰考大地从此有了生机。

这一时期的张庄村,虽然挖掉了沙丘,栽上了树,治住了风沙,种上了庄稼,却始终未能摆脱贫困。村支书申学风说:截至2014年底,全村2960多口人中,仍有贫困户207户75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5%。为了赚钱养家日子过好点,张庄人纷纷外出打工,内蒙古、新疆、青海、云南、广东、深圳,张庄人跑遍了全国,最多时有1000多口人在外辛苦赚钱,干得动的几乎都出去了。

张庄穷,穷的太久了,穷的让人心酸落泪。张庄人何时才能甩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过上扬眉吐气的“好日子”?

2014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张庄村,看望这里的老百姓。在张庄村村委会,总书记和蔼可亲地跟干部群众交流自己的看法:啥事都要先当群众的学生。走到群众中,才能真正了解实情,找准方向。作为村干部,能给群众办多少事就办多少事,不管能力大小,只要一心想着群众,处处想着群众,群众就会满意。

总书记的到来,让张庄村干部群众欢欣鼓舞、信心倍增;总书记的到来,为张庄村的干部群众指明了道路、鼓足了干劲。

2014年,张庄村党员干部群众聚集在脱贫攻坚的旗帜之下,艰难但却坚定地走上了决战贫困、摆脱贫困命运的奋斗之路。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50年前,张庄村是焦裕禄带领干部群众找到防治风沙良策的地方,张庄村群众种树防沙,改良土壤,遏制三害,成为全县的典型村;5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庄村,与张庄村的老百姓坐在一起,拉家常,鼓励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张庄村的党员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他们说:“总书记都来了,我们没理由不把村子发展起来,把日子过得红火起来,我们村要再贫穷下去,我们怎么能对得起总书记?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张庄村还要当先锋当典型!”

脱贫攻坚之初,张庄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1户,787人,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而贫困家庭的人均收入则更少,有的贫困家庭缺锅少碗,缺钱少粮,贫困的程度不堪目睹,让人心酸流泪。要让这么多贫困人口脱贫,实在是压力太大了!

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说:“兰考‘三年脱贫,七年小康’是向总书记庄严承诺过的,张庄村人无论如何不能拖后腿。压力就是动力,群众的希望就是我们党支部奋斗的目标,带领全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我们没有退路,只有义无反顾地去拼!”

人心齐,泰山移。群众有脱贫的渴望和向往,党员干部有脱贫的决心和信心,2014年,张庄村党员干部群众聚集在脱贫攻坚的旗帜之下,艰难但却坚定地走上了决战贫困、摆脱贫困命运的奋斗之路。

张庄村地处黄河最后一道弯,又是焦裕禄找风口治风沙的地方,毛主席和习近平总书记都曾来过这里,张庄村发展红色旅游,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15年秋天的一天,还是兰考县长的蔡松涛,来到村里调研产业扶贫的情况,他走家串户,发现村里空心房、空心院很多,当天晚上便在村里召开了干部群众现场会会,提出了把这些空心院、空心房,甚至农户自己家的房屋,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农家饭店、农家宾馆,围绕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打造一个“梦里张庄”,加快农民增收创收、脱贫致富的步子。这个设想得到了张庄村大部分干部群众的支持,可还有一部分干部群众觉得难度太大。

东坝头乡政府和张庄村商议后,认定这个方案可行,决定立即实施推进,要给群众起个示范带动作用,让他们看到打造“梦里张庄”的希望和动力。

王波涛是乡里的包村干部,是扶贫工作队的一员。时任东坝头乡乡长的宋鹏将这一重要任务交给了他,要他联合张庄村“两委”,务必于10月1日前,将六户空心户打造成一个典型的“梦里张庄”示范点。年轻的王波涛,只有30多岁,从没有干过这样的工作,而且乡里给他的时间不足两个月,要把六户人家连成一片,打造一个融住宿、饭店为一体的“梦里张庄”,谈何容易?但王波涛前后想了,组织交给的事情,不能讲困难,只能干好它,况且这件事干好了,对引领村民发展产业具有示范意义。

那些日子里,王波涛吃在村里,住在村里,与农民一起干,白天干,晚上干,刮风下雨继续干,有时累的大家加钱都不愿意干了,王波涛只有苦口婆心地做大家的工作鼓励大家干,硬是赶在10月1日国庆节之前,让“梦里张庄”这个集吃住为一体的花园式“农家乐”如期完工。回想这件事情,王波涛很有感慨地说:“越是困难的事情,越能锻炼人,通过这件事情,我又一次得到了历练,对于在张庄村做好扶贫工作,有了更大的信心。”

现任东坝头乡党委书记宋鹏说,其实在兰考、在坝头乡,像王波涛这样优秀的扶贫干部、包村干部有不少,他们为工作付出了很多。可以说,他们做到了“干工作拼上去力量用尽,抓扶贫努力到感动自己”,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梦里张庄”开业后,吸引了很多前来住宿吃饭的人,生意很是火爆。以此为示范,乡里、村里和扶贫工作队做村民的工作,让他们围绕乡村游发展产业,并先后分三批组织村民到洛阳、信阳等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鼓励大家发展旅游产业,脱贫致富。但很多群众因为手里缺钱,担心赔钱,还是不敢做。此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要带头做第一个发展旅游产业的贫困户。他叫游文超,是位六十五岁的老党员,老伴儿患心血管病瘫痪在床,儿子因腰椎盘损伤不能干重活,一个孙子一个孙女是学生不能劳动,一家人只有他和儿媳算是正常劳力。他家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前些年为老伴治病,花去了不少的钱。

为了发展产业,早日脱贫,游文超把家人叫到一起,说出了自己要创办“农家乐”的想法,最后征得了家人的同意。儿子把他原来烤羊肉串儿攒的几万块钱都拿了出来,游文超又从亲朋好友那里那里借了七八万元,从银行贷了七八万元,开始按照村里请来的设计师设计、装修自己家的院子。原来他想着十几万元就够了,结果最后还差五六万元,等他的“游氏小院”达到开业条件时,他已投入了20多万元。街坊邻居说:“游文超啊游文超,你这是急发财呀,万一搞不好,你这20多万元打水漂,看你咋整?”游文超是个乐观豁达的人,而且他认定这条路一定能成功,他对街坊邻居说:“我是个老党员,我不带头谁带头?就是不赚钱,这20多万元也没白花,我儿子儿媳、孙子孙女、我和老伴,住上这样的好房子,也是美事儿。再说了,党和政府引导的事,能让咱亏钱?等着看吧,有你们眼馋的时候!”“游家小院”是2016年5月开始改造的,8月份就开始营业了,当年就有了不错的收入。2017年,游家小院的经营收入达到了七八万元。在游文超的带动下,张庄村陆续有30多户人家干起了农家乐,不少贫困户像游文超家一样,靠农家乐脱贫走上了致富路。

2018年3月23日,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在张庄村调研,来到“游家小院”看望了带头致富的老党员游文超,在游文超的家庭宾馆里与游文超拉家常,鼓励游文超脱贫不松劲,早日走上小康路。

游文超激动地说:“我会一辈子听党的话、跟党走,按总书记给咱绘的蓝图干。”现在,每当聊起自己的幸福生活,游文超都会有些激动地说:“跟党走,咱农民脱贫致富有奔头!永远跟党走,奔小康光明大道不发愁。”

在发展农家乐产业的同时,张庄村鼓励村民发展养殖种植业。2016年,村集体率先流转土地100多亩打造了一个采摘园,里面种上了梨树、桃树等果树,建起了70多座塑料大棚,推广蜜瓜、西瓜、葡萄、蔬菜种植,让贫困群众入股采摘园,并在采摘园里务工赚钱,以村委+公司+农户的方式合作经营,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

这一年,村里还引进大象食品有限公司,流转张庄村土地一千余亩,吸纳贫困户和其他村民80余人在公司务工,公司每年向村委会缴纳2万元扶贫发展基金,作为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支持扶贫。在乡里和村里的鼓励下,张庄村在外发展的村民张四培决定带着儿子张强回张庄村创业,他选的项目是发展南美白对虾水产养殖。当年6月,他在黄河边流转了100多亩荒滩地建设虾塘,并注册成立了兰考县鑫旺张庄水产养殖合作社。经过三个多月的养殖,合作社获得了河南省少见的每亩产1000多斤南美白对虾的大丰收,产值达到每亩3万多元。当年9月,合作社又增加了200多亩养殖面积,建起了40多座虾塘,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在县乡村三级政府和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引导下,张庄村的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迅猛发展,种植大户先后流转土地2000多亩,发展莲藕、水稻、花木、果树等高效农业;养鸡、养猪、养羊、养牛的养殖户也达到了60多户。结合焦裕禄精神的学习和宣传,张庄村开始重点发展红色旅游业,建成了占地120亩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年接待近1万人次到此进行拓展训练;建成了融“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跺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于一体的四面红旗纪念馆,再现当年兰考人民战天斗地的革命热情,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

有能力的人在发展产业,没有能力的人在参与产业。现在的张庄村,光是从事红色旅游产业的村民就多达200余人,加上在其他产业就业的村民,全村有1200多位村民走上了在家门口就业、在家门口致富的小康之路。仅仅是几年的时间,曾经贫穷了几代人的张庄村,在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中,因为有了党员干部的引领下,贫困群众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

五年来,张庄村党员干部一直牢记总书记的话,扑下身子与群众打成一片,在脱贫攻坚中形成了合力,不仅带领群众如期实现了脱贫,现在更是带领张庄村朝着小康的目标迈进。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庄村同群众亲切座谈时,曾对张庄村的党员干部群众说:要进一步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多渠道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东坝头乡是兰考的旅游之乡,是兰考的后花园,而张庄村是东坝头乡的红色旅游圣地,是这花园里闪闪的明珠。在张庄村的村外,就是奔流的黄河,那里有毛主席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

环绕村子,是大片大片长着庄稼和果树的土地,这里生机勃勃、硕果累累。现在,张庄村的土地,大象农业公司流转了2000多亩发展高效农业;坤禾农业公司流转了222亩种植果蔬;村委会也在原来已流转土地基础,又流转土地200余亩,现在共发展大棚171座。在这些流转的土地上,张庄村的群众不仅能够收到流转土地的租金,还在这里做工再赚一份工资。

张庄村的60多户养殖户,也都按照村里的规划分布在村子周围的养殖区。闫春光是村里最大的养鸡户。当年,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鼓励下,他走出养鸡赔钱的苦恼和阴影,重又鼓起信心,拜师学艺后,利用扶贫政策贷款,再一次办起来养鸡场。现在,他每年养鸡一万只,每年收入二三十万元,提前达到了小康的标准。为了创造更多的收入,2018年7月,闫春光又在村里租下两间门面房开起了土特产专卖店,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参观者出售他自己加工生产的石磨香油、花生等当地土特产。

张庄村是中国证监会的定点扶贫村,证监会先后派驻张庄村三位驻村干部。位于村西面的奥吉特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中国证监会为帮扶张庄村脱贫奔小康从洛阳引进过来的一家高科技公司。这家公司总投资1.1亿元,2017年4月开始建设,2017年10月开始投产,年产新鲜褐蘑菇6000多吨,产品出口到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销路非常好。公司的行政主管付琳介绍说,公司现在用工100多人,工人主要来自张庄村和周围的几个村庄,村民在这里务工,一个月能收入三四千元,多的达到五六千元。现在公司正在建设一座新的大型生产车间,完工后,年产新鲜褐蘑菇就可以达到1万吨了,那时用工就更多了,可以达到200多人。奥吉特公司就是要助力张庄村和附近的村子奔小康,奥吉特以张庄村为基地,还要在兰考的其它三个乡镇建立分公司,助力兰考县的小康建设。

进入张庄村的道路,两旁种植的都是花草树木。正是热烈的夏天,草木葳蕤地生长,花儿五彩芬芳,树木绿荫成片,连接大片的庄稼,真是满目的风景,让你心里不禁感叹:这真的是美丽的乡村,它比城市更有味道,更加美好!

产业发展了,群众看到了发展经济发家致富的门路,就愿意跟着党员干部干。现在,张庄村群众发展产业的热情和潜力真正被激发出来了,村民们各显神通,大干快上,各种产业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村民文海清,今年已经60多岁了,他过去常年在外打工,现在年龄大了,不想背井离乡地出外赚钱了,看到村里红红火火发展产业,他的心里也痒痒的。他家有祖传的做红薯醋的工艺,他有心将这一传统工艺做起来,但又怕没市场。正当他踌躇不定时,了解情况的乡党委书记宋鹏和村里的干部都来做他的工作,而且帮他在村里租下了房子,替他交了租金,鼓励他在这里安心研究他家的老工艺。去年下半年,他的“文氏醋房”正式开业了,结果他生产的红薯醋因为口味独特而大受欢迎,很快声名远播,热销至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广东等地,产品供不应求。

文海清是个心怀感恩的人,他说:“是乡村干部帮了我,是共产党的富民政策帮了我,让我在家门口走上了发展产业的致富路。去年我赚了20多万块钱,今年我要扩大生产赚更多的钱,做带头奔小康的张庄人,报答共产党的恩情。”

原本他在郑州的生意做得好好的,但是2018年春末,冯杰却毅然放弃了郑州的生意,回到了自己故乡的土地上,他在张庄村幸福路和桐花路口租了门店,在这里专心制作他的麦秆画。冯杰说:“我是张庄村的一员,我不能光顾着自己在外面赚钱,我回来再创业,就是想帮帮家乡的人,为家乡奔小康出一份力。村民只要跟我学一个月到两个月,就可以独立制作麦秆画,一天可以制作三四幅,我负责回收,每幅50元到100元不等,一个人一天就可以收入200元到300元,是个致富的好门路。”

为了使年龄偏大的妇女有事做、有收入。2018年4月,张庄村发掘本地做布鞋的传统手工艺,成立了“张庄布鞋研发中心”,组织张凤云等100多个年龄大的妇女纯手工制作“张庄布鞋”。张凤云高兴地说,我们村里年龄大的妇女,差不多都会做布鞋,村里把我们组织起来,发挥了我们的特长,在家门口赚钱。在这里做布鞋,工作时间自由,可以在布鞋研究中心做,也可以带回家做,每双布鞋收入180元,人家夸我们在这里做布鞋是“看得住家,守得住娃,照顾了妈,还能挣钱养家”的好事儿,还真说的不错,还真是这回事儿。目前,“张庄布鞋”声名远播,吸引了周围四个乡镇多个村庄的妇女参与制作,人数达1100多人,成为兰考县“巧媳妇”工程示范点。

脱贫奔小康不光是发展经济,还要打造文明村庄,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这就需要文化的浸润。张庄村自去年10月开始,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张庄村开办了“幸福家园大讲堂”,每周五晚上都要举办一场,目前已成功举办了40多期。群众对这个大讲堂非常支持,积极性非常高,每到星期五晚上,许多群众都自发前往参加听讲。其中第31期大讲堂,是由兰考县驻村工作队队长庄艳斐讲“孝道”。她在讲座中举例子、讲道理,声情并茂,于娓娓道来之中,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生动形象地讲述出来,现场很多人都被深深感动而泪流满面。

2016年6月,张庄村由老村长翟茂盛牵头成立了“梦里张庄”艺术团,20多名演员在“翟导”的带领下,先后排练了《焦裕禄》《朝阳沟》《花喜鹊》等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自编自演了一些“三句半”节目,还特别编排了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寄语为主旨,由本村学生进行表演的手语舞《堂堂正正一辈子》。“梦里张庄”艺术团自成立以来,先后免费为张庄村和周围村庄的群众演出180余场,成为交流艺术、宣传政策、传播文明、推介张庄的重要载体。

2017年,在包村干部王波涛的主抓下,张庄村利用村民的几处空闲院,请来专业人员设计,不仅建立了“闫巧剪纸艺术馆”、“张庄村收藏馆”、“张庄村戏院”还建成了300多平方米、藏书10000余册的“桐花书馆”。从此,张庄村的大人孩子有了可以学习艺术、阅读书籍、陶冶身心的好地方,这里成为了张庄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村民们骄傲地说:今年春天,王国生书记来张庄村调研视察时,还专门来看了我们的“桐花书馆”,夸赞张庄村为丰富咱农民文化生活办了大好事!

五年来,张庄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庄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分享到了实实在在的振兴乡村经济、推进小康建设的劳动成果,村民的幸福指数快速提升,村民年均收入由原来的2000多元提升至现在的15000多元。

近年来,张庄村还连连斩获“全国文明村镇”、“河南省文明村镇”“开封市先进基层党支部”、“兰考县美丽村庄红旗村”“稳定脱贫奔小康红旗村”“乡风文明红旗村”、“兰考县基层党建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2017年年底,“全国文明村镇”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正是好风劲吹时,云帆高挂战鼓急。在兰考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不仅是张庄村,兰考还有一个又一个村庄,他们正鼓足干劲,发展产业,建设乡村,正在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农民的笑声甜起来,让农民的好日子火起来。

这里是农民的根,这里有农民的魂,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我们看到了广大农村崭新的气象,看到了广大农民饱满的精气神,看到了他们奋战小康的干劲。

作者简介:郑旺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四届高研班学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秘书长。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庄严的承诺——兰考脱贫记》《震撼日本列岛的中国英雄》《辛亥女杰刘青霞》等八部,曾荣获《人民文学》报告文学奖、中国短篇报告文学奖、第二届“中山杯”世界华人长篇文学奖、首届中国工业文学作品大赛长篇报告文学奖、河南省首届报告文学奖、河南省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