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实习记者 李豪悦
11月19日,主持人沈梦辰在某二手交易平台被骗3000元的消息攀上微博热搜,引起网友们的热议。但是,沈梦辰在平台被骗并非孤例。记者发现在二手交易平台中,无论是卖家、买家,都存在被骗子乘虚而入的风险。
近些年来,二手交易平台的大量出现,也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和依赖以“二手交易”的方式来进行消费,无论是箱包衣饰还是虚拟账号等,都呈现“一切皆可卖,一切皆可转”的现象。但是,“消费者”变身“卖家”,未必所有人都有经验,这就导致不少人掉入了骗子设置的圈套。
11月19日,女星沈梦辰在某交易平台出售商品,遇到一位买家表示付不了款,对方声称是由于沈梦辰的“二手交易”没有开通,并发给对方一个“开通”的二维码图片。紧接着,沈梦辰在对方的一再催促下,无视该平台6次弹出的风险提醒,扫码跳转到其他平台后,被骗3000元人民币。事后沈梦辰表示,“卖家一直在催我,我来不及思考,一心想着赶紧把这个事情解决,所以中途出现了好几次风险提醒我都来不及看。”
不止沈梦辰遇到过“扫码”问题,安徽的牛女士向记者表示,她甚至遇到过扫码导致账号内的钱全部被划走的事情。“一开始也是在二手交易平台上面卖衣服,但是对方说要线下交易。结果买家给了一个二维码让扫,扫了以后支付宝的钱就全划走了。那个二维码就是一个‘病毒码’。”除此之外,牛女士气愤地说道,“这个钱追不回来就算了,这个骗子骗完钱还嘲笑我。”
有调查显示,在二手交易平台买卖东西的消费者中,有39.6%的人遇到过交易陷阱。交换物品被卖家“偷梁换柱”的有37.4%,买家收货后申请退款但不退货的有34.8%,没收到买家付款的有33.7%。
由此看来,消费者变身“卖家”处理商品时,也极容易钻入骗子的圈套。在关于二手交易平台的一些投诉讨论论坛,不少人都吐槽“客服的评判标准非常片面单一,出现纠纷如果不是明显的被骗,很多时候倾向于买家。”有网友表示,一些二手平台存在许多买家的恶意投诉,明明是受害者但也会被平台判定违规。“我之前卖汉服接到恶意投诉,对方投诉我之后平台直接封了我的账号,我都莫名其妙。”一位卖家说。
尽管这些案例都无法证明平台对“买家”具有偏袒性,但是也暴露了平台存在信息不对称、商品评判缺乏规范性、信用惩罚机制缺失等问题。施女士告诉记者,她曾经在某个二手交易平台想买一款限量版的水杯,卖家却将这一款杯子卖了好几次,同时不断告诉自己有货。“我问她,不是已经卖了吗?她说没有,都关闭交易了,但我这边看到的就是显示交易成功了,问他要实拍图也不给一张,录视频也拒绝我的要求。所以这种骗子都不知道平台怎么去审核通过的。”
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制研究会筹备组负责人邱宝昌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平台是一个交易的平台,也是一个协助解决纠纷的平台,平台要保护各方的利益。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会长刘俊海则表示,现在最大难点仍然是缺少监管。“二手交易平台,既然通过商品交易盈利,为什么不接受有效监管?监管不能只有行政监管,还有自律监管。”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