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长三角观察总第4420期 >2018-11-22编印

苏州高新区开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刊发日期:2018-11-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十五年来,苏州高新区科技发展资金从2000余万元增至6.6亿元,增长了33倍;2017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41亿元,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在江苏省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中雄居第二。简单的一组数据,彰显出苏州高新区多年来以创新驱动为发展核心的壮志雄心与可喜成果。

如今的高新区,已成为苏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和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近日,《苏州高新区瞪羚企业培育实施意见》、《苏州高新区上市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发布。计划书指出,到2022年,苏州高新区将力争集聚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瞪羚企业150家、瞪羚培育企业200家、上市企业超30家,引领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

大院大所“齐发力”汇聚高质高效的创新源

多年来,“大院大所”一直是苏州高新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最强大脑”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发力点。去年,包括北航苏州创新研究院在内,苏州高新区新增了21家重量级创新载体。其中,清华大学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等含金量极高的大院大所就占半数。加上此前集聚的“中字头”、“国字头”大院大所,全区共拥有各类重大创新载体百余家,“大院大所集聚”已成为其显著的标签。“引进一个大院大所,就能培育起一个新兴产业。”该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说道。以中科院苏州地理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为例,自5年前落地苏州高新区后,就吸引10多家地理相关的研究载体和众多产业转化企业落户。如今,区内越聚越多的大院大所,正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创新原动力。数据显示,去年,苏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8.5%,列苏州全市十大板块第一;全年获批各级各类科技项目616项,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

同时,全区已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包括阿里巴巴创新中心、e帮创、半杯水创孵园、创客诚、众创营、创客街6家国家级孵化器。此外,该区还积极引导企业不断加强自主研发,已拥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超过12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位居全市第一。

随着创新发展的需要,人才的爆发式增长将成为苏州高新区更具核心竞争力的“武器”,这一点从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就能看出。短短几年内,这里已由2014年初创时的十几人,发展成为具有1300人规模的高素质、年轻化、多元化大型创新团队,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超过70%。未来几年,公司将形成一个过万人的产业集群,并在其自身形成100亿元产业产出的同时,在周边形成100亿元的配套产业,实现“才”与“财”的双赢。截至目前,全区高层次人才已达2.52万人,引进领军人才超900人次,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7人,江苏省双创领军人才72人,苏州市姑苏领军人才135人,获批江苏省双创团队10个;2017年,苏州高新区成功获批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人才服务水平也持续得到优化,力争到2020年实现硕士以上高端人才超3万人,引进和培育各类领军人才超2000人的目标。

下一步,苏州高新区还将进一步开拓与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国内外重点高校以及中科院系院所合作,充分发挥合作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和应用性研究、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和人才交流等工作,力争到2020年,新增30家重大创新载体(平台)。

决胜攻坚“从头越”在优势领域中求突破

当前,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牢牢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和创新引领方向,成为苏州高新区加速“高新制造”向“高新智造”、“高新创造”跨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又一“高招”。根据区域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该区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军民融合、智能制造5个先导产业进行集中突破,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苏州长光华医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体外诊断产品(IVD)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在苏州高新区的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内。公司成立至今已承担了5项国家和省市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现有产品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其中AE-24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和SA-120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记者了解到,从2014年实现有效销售以来,该公司连续四年销售收入每年增长的幅度超过100%,成为中国体外诊断行业中综合实力强劲、产品系列全面、销售增长最快的佼佼者。并有望在5年内,建成中国本土化学发光免疫诊断产品优秀的企业,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领头羊”企业。

无独有偶,苏州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达)致力于以视频会议、视频监控以及丰富的视频应用解决方案帮助各类政府及企业客户解决可视化沟通与管理难题。在视频会议行业,科达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2.4%,紧随华为其后排名第二;在视频监控行业,科达跻身前三,已成为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品牌。公司负责人表示:“未来,视频将无处不在。感知、云与大数据也将无处不在。面向全新的‘视界’格局,我们将积极探索,为客户提供有助于快速提升并改善核心业务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在苏州高新区,像这样的企业数不胜数。苏州力神电池“21700动力锂电池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入选2018年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新能源企业阿特斯在全球率先采用了第四代光伏技术——湿法黑硅技术进行产业化应用,为2018年国家“领跑者”和“超级领跑者”基地,成功研发并推出了10款满分领跑组件;固德威全新一代光伏逆变器在59个国家的杰出设计产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全球顶级工业设计奖项——2018年德国红点设计奖;此外,佳世达、西门子等6家企业智能生产车间成功入选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名单;长光华芯等一大批“民参军”企业加快形成全领域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军民结合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全省国防科技工业的新高地……数据显示,2018年1-7月份,全区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5.8%,高于全市3.3个百分点。

为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苏州高新区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出台了《产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末,全区GDP年均增速保持在7%左右,年进出口总额保持在410亿美元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7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左右,建设用地亩均GDP达75万元左右。

种下梧桐“引凤来”打造全球青睐的创新热土

创新决胜未来,要想集聚更多的创新能量,就必须在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上下功夫。一直以来,苏州高新区全力营造开放包容、融资无障碍、投资低风险的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扶持创新的幼苗茁壮成长,进而形成创新的森林。

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主管机构首次走出北京,在苏州高新区建起了第一个京外专利审查分中心;2012年,苏州高新区获批成立全国首个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试验区,省级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和苏州知识产权法庭等先后落户,形成知识产权保护高地。与此同时,该区与全国股转系统共建太湖金谷,建成全国独具特色的“新三板”金融小镇,引进各类投资机构430余家,管理资本规模超800亿元,并建立了市区联动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区内企业累计投保科技保险总保额超过1100亿元,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融资门槛和投资风险,为科技创新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动能。

作为一家从苏州高新区走出去的生鲜电商公司,食行生鲜就是众多受益企业中的一个。“我们在苏州高新区创业,这里优良的创业投资环境、完善的配套服务、精准有力的科技金融支持,都为我们公司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助推作用。”食行生鲜CEO张洪良告诉记者。自2012年成立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来重构生鲜供应链,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买菜方式。其首创的生鲜农产品C2B2F流通模式,以社区智慧微菜场为服务点,通过大规模的基地直采和集约化的冷链配送,直接连通农产品生产基地与消费者,以“互联网+菜篮子”模式,推动传统行业改革向信息化、专业化、标准化纵深发展。目前,平台已拥有蔬菜水果、鱼肉蛋禽、粮油副食、零食酒水等11个品类4800多个品种,基本涵盖居民日常所需。

此外,在人才引进方面,苏州高新区也是一贯的“大手笔”。2017年3月,该区出台了覆盖范围最广、政策条件最优、操作性最强的人才新政《“才聚高新 智汇虎丘”人才引育工程的若干措施》,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特色产业人才、社会事业人才和产业基础人才等提出了优厚政策。其中,对重大创新团队可给予最高1亿元的项目综合扶持经费;对入选的创业领军成长项目可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成长奖励。同时,苏州高新区在国内率先开发运行具有手机App和PC网站“双通道”模式的“智汇苏高新”高层次人才智慧应用平台,探索“互联网+人才”工作新模式。创新推出“线上申办+电子认证”模式的“智汇苏高新”高层次人才电子服务卡,整合13类46项服务举措,切实提升人才服务的便捷度和满意度。不仅如此,该区还组织举办“才聚高新 智汇虎丘”创新创业大讲堂、主题沙龙、“一日训练营”等活动,扶持培育高新区“创业精英协会”、“博士后联谊会”、“太湖群鹰会”等人才团体,并在全市率先启动了“智汇苏高新”高层次人才会客厅,丰富人才活动形式,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

可以说,坚持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成就了苏州高新区今日的辉煌。未来的苏州高新区,将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高水平打造创新引领发展示范区,实现全区高质量发展。未来的苏州高新区,更将是科技创新的热土,创业圆梦的天堂。 (本报记者 汪宏胜)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