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利/文 唐卫/摄
11月6—8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齐鲁工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等承办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陈坚,以及2300余位来自中国、美国、新西兰、日本、韩国、英国、荷兰、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界代表,与近百家企业代表齐聚青岛,共议食品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探讨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科技的使命与科学家的责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1—6月,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2882.7亿元,同比增长6.4%,增幅低于全部工业3.5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同期3.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870.7亿元,同比增长10.2%,增幅低于全部工业7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0.6个百分点。从数据上看,我国食品产业正处于“转型与价值提升”的重要节点,国内食品大市场仍具“大水养大鱼”的魅力和活力。未来,如何更加从容应对“安全与健康”的双重主题,是食品科技界和产业界需要共同回应的命题。
产业结构优化亟须提升创新科技水平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致辞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中产阶层崛起,消费升级加速影响了中国食品产业发展结构的优化,即消费结构从产品向“产品+服务”优化,产品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优化,发展模式从长期关注规模效益和价格竞争转向适应少量多元需求和价值竞争的提升。安全健康与环保,既是产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又是新一轮发展的新动能和价值增长点。而要完成这一目标的关键,即是创新与食品科技水平的稳步提升。
中共青岛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久军发言说,食品产业是青岛市传统优势产业,总产值已突破2000亿元大关。青岛市从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入手,不断加快智能化升级改造的步伐,为食品行业转向制造智能化、品牌高端化注入了强大动力。
与会专家认为,供给侧改革的动力是追求市场的差异化,我国食品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将来自于产业链安全的建设、产品的差异化定位及健康内涵所形成的价值。由此,科技与产业创新及对接尤为重要。
科技是支撑食品产业发展的动能
目前我国食品科技与工业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体系正在形成,国内食品科技人才队伍梯队建设也正在加强。235所与食品相关的院校和100余个科研单位学科特色日渐清晰,专业优势已显现。
据了解,近年来,食品科技界启动对与营养学、生命科学、基因工程、中医药学、生物工程和智能制造的交叉,探讨传统食品的质构、功能和机理,用前瞻性的视角和活跃的科学实践,引领和创新中国食品产业的未来。但我国的食品工业在生物工程、智能装备制造等诸多领域的核心技术上还有诸多空白点,建设强大的食品工业体系,是所有食品科技工作者持之以恒的目标。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表示,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海洋大学依托水产学科优势,逐步形成海洋药物和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两大优势学科,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训方面做到了均衡发展,建立了大宗海洋食品资源高效利用理论和技术体系,有效推动了海洋生物产业从传统的加工方式向现代产业模式的转变。
年会揭晓了2018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技术发明奖、技术进步奖、产品创新奖3个专项奖,共有32个项目获奖。
科技界、产业界共话机遇与使命
在大会报告中,来自科技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刘瑞海,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薛长湖教授,和企业界的安琪生物集团董事长俞学锋,分别就产业面临的机遇、科技界作为、创新支撑、资源高效利用等内容,与参会代表分享了真知灼见。
孙宝国教授表示,要坚定中华饮食文化自信,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研究探索中国传统食品的基础科学问题,为中国食品走向世界夯实科学基础。要努力突破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现代化面临的瓶颈技术和核心装备难题,为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现代化保驾护航。
刘瑞海教授认为,研究全食品理论,即是利用相加和交互作用的关系,通过全食品膳食,也就是平衡膳食,以生物活性物质和营养成分间相加和交互作用,形成可能的预防慢性病的一个主要机制。
薛长湖教授表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水产品生产总量从1989年起连续位居世界第一,年产量超6900万吨,有很大利用空间。他强调,要加强对海洋食品的科普,做好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为海洋食品创新发展插上“双翼”。
俞学锋就“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分享观点:技术创新必须要有正确、适宜的企业使命和战略,需要全面、系统推进,要深度识别企业自身的技术门类、相互关系和系统构成,跟进需求变化、法规监管,丰富技术系统。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