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聚焦总第4414期 >2018-11-14编印

中餐厅相继迎来出海潮
沙县小吃太火爆 开店3小时就关门?
刊发日期:2018-11-1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近日,网络上除了都在铺天盖地谈论“双11”节后相关内容之外,一则沙县小吃在美开业首日仅三小时便关张的消息,也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据媒体报道,原来这家开在美国纽约的第八大道上的沙县小吃,关门原因只是因为生意太过火爆,餐食被顾客一抢而空,因此店主不得不关门。

事实上,近些年来已有不少中国餐饮走出国门,并且在国外也获得一定的欢迎。谈到这些问题,美食评论家刘德跃认为,虽然现在新的中餐出海潮正在兴起,但是国内品牌走出去面临的困扰障碍还很大。因为,虽然中国菜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市场化进程,但是其中的仪式感、文化意味、匠心精神、管理标准都还缺乏整理。

中国餐饮“三巨头”海外人气火爆

一直以来,沙县小吃、黄焖鸡米饭、兰州拉面被戏称为中国餐饮“三巨头”。凭借着快捷方便,种类多口味好,迅速占领饮食快餐行业,开遍中国大街小巷,红火了很多年。近两年,随着在国内餐饮界热度的下降,沙县小吃、黄焖鸡米饭、兰州拉面陆续选择出海另辟蹊径,没想到竟然广受海外消费者的喜欢。

11月初,沙县小吃在美营业仅三小时就关门的消息引起网友热议。据了解,这家开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新兴华人区繁忙路口的餐厅,每天从早上8点营业到晚上11点。午餐时间是客流高峰期,顾客多得要排队拿号。也有许多人会打电话订餐,然后再到店里自取。忙的时候,出纳机每两分钟就会出一单餐。开店仅一个月,生意就如此火爆,这是店长邵彬芳没想到的。“我们开业第一天,三个小时就关张了,原因竟是顾客太多,餐食被一抢而空,”她说。“我们原本上午11点才开门,但没过几天就有顾客反映:‘能不能早点营业,如果早饭能吃上沙县小吃就太好了。’”

而据媒体报道,即便在非客流高峰期的下午4点走进这家餐厅,店面里仅有的十张餐桌也座无虚席。

这不是沙县小吃第一次在海外如此受欢迎了。今年9月8日—9月9日,沙县小吃应邀参加由中国驻日大使馆在东京举办的2018年中国节,连续两天均迎来了排长队的盛况。值得一提的是,相当多的日本客人都冲着“名与实”都有新鲜感的沙县小吃,纷纷围在了展位周边。

不止沙县小吃,兰州拉面也在日本有着超高人气。据兰州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兰州发布”的消息,在东京的神保町营业的马子禄牛肉面,拉面师傅是个百分之百的日本小哥。小哥在中国留学的时候,爱上兰州拉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为了学做拉面的汤头,还在老字号拜师学艺。然后在日本东京开了自己的兰州牛肉面,要让日本人也吃到如此“人间美味”,根据媒体报道,兰州拉面更被不少日本网友戏称为“神仙拉面”。

另外,中国餐饮“三巨头”中的黄焖鸡米饭,也在美国和日本相继开店,甚至因为生意过于火爆导致排队时间太长,引发海外消费者的吐槽。

中餐厅出海早有渊源企业越来越注重标准化

中国餐饮“三巨头”在海外的成功,并不是个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过一段时间,就有一次中餐出海潮。从以往出海的中餐看,中餐、小吃占据一定的市场。而2017年中餐厅出海达到顶峰。阿香米线、大龙 、味蜀吾、小龙坎、麻辣空间、刘一手等,海外店依次落子,尤其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这些华人聚集较多的海外市场。

美食家刘德跃介绍,在此之前,中餐出海已经有过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在160至190年前,我国广东、福建等地移民在国外开设的中餐馆,以中国传统的小吃为主,家庭作坊居多;第二次,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当时不少国营餐饮品牌,比如全聚德、东来顺等,首次开拓海外市场。但因为对海外市场缺乏了解,基本上不是关店,就是经营不善;第三次,是2010年左右。当时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中餐、火锅品牌,开始探索海外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华人比较多的国家。第四次,也就是近几年,从2015年就有了苗头,2017年市场热度正式开启,以新兴的餐饮企业家为主,逐步实现了海外开店。

而这次中餐出海,也有了跟以往不一样的市场特点,凭管理出海,标准化程度更高。“以前,很多海外华人开了餐厅,就称自己是中餐国际化。有那么多中国餐馆就能叫中餐国际化?”西贝董事长贾国龙说,不能叫,当下中餐海外市场拓展,更应该是中餐品牌的国际化,它应该是带着管理、带着品牌出去的。 ”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7年起的这波中餐出海多以火锅为主。大龙 董事长柳鸷解释到,因为火锅最容易标准化,也最容易实现统一管理。比如,火锅的底料可以从国内配送,保证全球统一输出。

法律法规先行更注重品牌影响力

“要想走出去,你的思想一定要转变。”宴遇创始人傅乙晟表示,不能用中国市场的思维来做国际市场,法律法规要先行,该摸透的当地法律法规、劳工法、装修流程等,缺一不可。”

麻辣空间总经理朱鸿艳介绍,当时麻辣空间在墨尔本开第一家店时,光筹备就达一年时间之久。“之前底料进口澳洲时,除了中国海关出口相关手续外,还需要提前提供样品给澳洲海关指定实验室检验,保证包装合格,成分的农药和微生物不超标,不含违禁品。其次装修方面,首先完整的图纸需要政府审批盖章,涉及到的消防、水电煤、厕所大小数量、残疾人通道等要求,图纸盖章通过才可以进行施工。施工完成后也有注册的buildingsurveyor(建筑测量师)来验收盖章,才可以拿到营业证书。餐馆的卫生许可证是在餐馆施工完成后,由政府卫生部门来验收,并检查员工的相关卫生培训证书。另外还有专门申请酒牌,这要由当地另外的职能部门审批,张贴告示。”朱鸿艳女士表示,有了第一家店的示范,之后在墨尔本就容易许多。

也有餐饮品牌负责人表示,即使在海外,品牌影响力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海底捞在悉尼一个华人聚集区开店,就收到了一个商场的邀请,甚至给了不少数额的装修补贴。对方透露,在国际市场上,品牌影响力的打造更加重要。

因地制宜品牌开始考虑“融入”

在这一波的海外市场扩张里,不少品牌已经开始逐渐改善华人消费占比90%的市场状况。

比如刘一手巴黎的店,外国消费者已经占到四成,墨尔本的麻辣空间,中国消费者与外国消费者占比对半。

宴遇创始人傅乙晟说:这其实就是当下中餐出海最大的一个变化。很多中国餐饮品牌开始尊重国际文化。未来,宴遇也会走出去。而宴遇就要做符合西方主流市场文化的尝试。

除此之外,食材本地化,也会促进品牌的融入。比如大龙 火锅,在海外有些食材就近解决,毕竟当地牛羊肉都是很好、很有市场的。

贾国龙表示,在海外市场,一定要研究当地消费者的习惯。品质感、健康属性,这些都是消费者的需求。“运用当地原料、中国工艺来做。迎合当地消费者,这是中餐国际化肯定要做的。 ”

出海企业的短板在于国际化表达

然而,不是所有中餐厅出海都能大获成功。早在2017年眉州东坡董事长王刚就坦言,眉州东坡在美国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最高峰时月亏损额高达数十万美元,尽管企业在美国的经营逐步步入正轨,门店数量也拓展到4家,但月亏损额平均依然在10万美元左右。

这也说明,海外的品牌的生存状况是有待检验的。

美食评论家刘德跃认为,虽然现在新的中餐出海潮正在兴起,但是国内品牌走出去面临的困扰障碍还很大。因为,虽然中国菜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化进程,但是其中的仪式感、文化意味、匠心精神、管理标准都还缺乏整理。“拿出去我们喜欢吃的菜式,外国人就喜欢吗?不一定。”刘德跃说。“我们现在还不一定能够找到合适的中餐文化解读,包括包装上、宣传推广上,其实都还谈不上到位。”“现在的中餐在海外,很多还挂着大红灯笼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这其实就是当下中餐品牌表达的误区。”莆田创始人方志忠说,像大董用西餐的方式做中餐,让外国人感觉更容易接受。这就好比,一个中国人穿西装说英语,自然更容易跟美国人厮混到一起。鼎泰丰就是穿中山装,用英语,说中国文化。与此同时,方志忠认为,未来中餐出海,需要提炼中国元素,而不是拿太多元素来装饰。

距离中餐真正走出海外,刘德跃认为,国内品牌还需要在品牌包装方式、组织打造、供应链上进一步夯实。

成都映象董事长杜兵表示,中餐国际化,实际上就是让更多的外国消费者吃中餐。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是“你讲的话别人能听懂”。吃的方式,起码符合别人的基本。你如果给别人油汤里的菜,别人看到就不接受,就更别说推广了。“现在中餐,很多时候还是‘一吐一桌子骨头’,我们还如此的话,肯定进不了国际主流餐饮市场。现在中餐最迫切的,就是要有一种国际化的表达。把餐厅开到国外去,不再强调我开的是一个中国餐厅,而是强调我开了一个好餐厅。 ”著名食评人、美食专栏作家董克平说道。

好餐饮的标准,就是不管从服务上、菜品呈现上,各个方面都能够有一个国际化的统一认可。而在好餐厅里,消费者吃到的是中国菜。 (综 合)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