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论坛总第4413期 >2018-11-13编印

关注医改热点 助力药企发展
第十二届中国消费经济高层论坛暨中国医药行业未来发展峰会医药企业沙发论坛亮点纷呈
刊发日期:2018-11-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编者按: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和鼓励创新政策引导下,促进医药改革、加强药物创新、放开国际医药市场等成为行业发力重点。

在第十二届中国消费经济高层论坛暨中国医药行业未来发展峰会上,国内多家药企代表在医药企业沙发论坛环节,就当前中国医药行业医改热点、焦点,以及医药企业在医改大潮中面临的困难、需求和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

重视原料安全 加强产品研发  中国是仿制药大国,但不是强国。在许多人的固有认知中,中国仿制药长期面临着“安全、低效”的尴尬问题,质量远不及原研药。未来中国仿制药应该如何提高品质并获取公众信任?

鲜亚:

中国作为仿制药大国,可以说是世界仿制药的一个大型生产基地。不久前发生的疫苗事件,引发了消费者对整个医药行业的质疑。但我认为,将医药行业推到风口浪尖同时,对医药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机会,这个契机可以推动医药行业更加规范向前发展。

作为医药企业如何提高仿制药市场信任度,其实就是药企如何在消费者、行业中树立信任和品质,我觉得三点非常关键。第一关键点就是要塑造质量大于天的企业文化,并且把它锻造为企业灵魂。作为药企,太极集团从上到下的所有员工对质量高度重视,并把这种重视养成一种习惯,另外我们还形成加强机制,通过抓一把手工程来加强质量和品质,对各级公司的董事长、厂长薪酬体系设置质量风险奖,占比达收入的一半,最后就是在企业内常敲警钟,将经营中发生的质量小问题放大化,让今后产品在质量问题上没有空隙可钻。

第二个关键,因为中国医药不管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品,药品至上才是重点,实际上要往前端移,原料、药厂这才是药品质量的保障。中医药就要打造中药种子基地,只有标准化的中药材才能够实现溯源,才能够真正保证药品质量。西药也一样,原料过关药品才能过关。所以说决定医药行业水平的第一车间应该在种子上。

第三点就是不管是中医药还是西药,我们在发展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大数据时代缺乏数据,我们的研究缺乏数据、临床观察缺乏评价。所以我们要做一个产品需要非常庞大的数据来支撑、来证明质量、安全和稳定性。

我认为,医药企业把药品的质量、品质、品牌做出来之后,不光让消费者对医药企业有一个重新的认识,更让中国医药能够真正走出去,走向国外市场,让东南亚、中东,包括未来欧美去重新定义中国医药,让中医药文化真正去影响世界。

陈春在:

中国之所以成为仿制药大国有历史形成原因,走到今天中国医药行业要发展有三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叫立足于质量,只有质量好了老百姓才会能够使用,才会能够信任,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于医药行业的信赖。第二点是立足于服务患者,目前整个政策导向来看,实际上是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力量,更多去关注患者需要什么、患者需要哪些服务,例如施维雅公司主要研究慢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药品,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更多的是需要医疗服务和咨询,所以对于品牌的建设更多需要去看如何能够更好去服务于患者。第三点实际上是发展创新,现在的仿制药我们也知道,4+1的代量采购、一致性评价和统一支付标准所带来一系列的政策都是扶持仿制药。那对于仿制药未来的发展,目前占有了一定市场之后还是要往前走一步,而且一定要走到创新这一步,因为只有创新才能带来未来整个药品行业的发展。

徐大庆:

首先中国的医药发展,特别是药品发展时间短,真正从计划经济转化成市场经济也就二十几年的时间,所以跟国外近一百年、五十年以上的化药过程相比,我们发展的时间比较短,这是行业真实的背景。行业内的人士大多数都清楚,研发药品有“三个10”,10年、10亿和10%的成功率,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研发药品的风险非常大。目前来看,大部分中国企业在获取利润之后将大量资金、大量资源分配给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终端的竞争上,因此没有太多闲余资金用来研发产品。所以实际上,中国医药企业处在这种研发匮乏的状态中有原因,可以允许但不能纵容,因为市场最后还要走向合规,因为我们生产药品的企业最终是要解决消费者和患者的病痛。

目前存在的原研药需求除了市场需求,还有刚性的国计民生需求。作为企业我们也在反思,未来下一步怎么走。我们企业原来是做中成药为主的企业,一部分是化药产品,目前我们对化药产品持不盲从的状态,一个产品如果支持很多企业在生产,那么我们不盲目的加入到这种竞争,与其在低价、低质的市场里耗费资金和精力,不如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适合目前社会需求产品的研发上,但是这个过程很艰苦、很艰难。企业是有想法,希望行业专家、政府能提供更大的帮助和扶持。从政策上把真正想转型好、经营好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让企业追求品质、质量和追求研发同时,能获得利润。而作为药企,我们先把仿制药做好做精,和国外药品缩小差距。

实际上中成药也好,化药也好,企业家的良心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中成药原料好与坏直接决定疗效,工艺加工过程是否符合标准也直接决定了药品最终的效果。中国仿制药要想提高质量、提高疗效、改变这种低迷现状,需要企业、社会、监管机构、行业专家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李璟:

从医疗器械角度讲,我认为这个市场有很大的空间,现在中国医疗器械和药品相比规模小很多,但国外医疗器械和药是一比一的比例,所以国内的医疗器械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品类非常齐全,国际上大概有95%到99%以上的医疗器械中国都能够生产,并且中国可以生产的企业非常多。举个具体例子,比如磁共振,国际上可能只有西门子、飞利浦,加上日本的日立和东芝。那么中国的磁共振企业有多少家?有20多家。但这些企业实际是良莠不齐的,有些企业真正实实在在在做研发、做质量。比如鑫高益正在做无液氦的超导磁体,无液氦食品做出来也是国际首创的。这叫做创新,通过创新保证产品的竞争力。第二个,实际上并不存在仿制医疗器械之说,一些发明创造实际上是全人类共同的成果,只要做的安全、有效、能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来,而且没有知识产权的纠纷,我认为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从医疗器械的角度讲,我们希望真正投入研发,真正对社会负责任。

政策助推发展竞争加速创新  近期,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并鼓励创新药进口成为医药行业关注的焦点,对于进口药的放开,国内的医药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鲜亚:

这是好事情,因为国家在解决民生的问题,医价高、药价贵、看病难,说明国家确实在推进这些方面的进程,让老百姓更有效地看病开药,让费用能够真正切实降下来,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可能短期对某些,特别是同品类的企业会产生困难和竞争压力,但这是短期的,最终医药企业要生存发展,还会通过品质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给消费者。压力相反来说也是一个动力,特别在品种的导向上和药品的品质上,这个主要还是最终端的消费零加价。根据进价药比较,我们成本优势更能够体现出来,并且会转化为品质。

陈春在:

印度也是仿制药大国,和曾经中国是一样,没有专利保护,所以药品的仿制在印度是可以随意去仿的,这样也造成了价格低。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就是产业很难在创新上去发展。所以我觉得回到中国来看,现在更多的去引进创新药和国外进口药,虽然加大竞争,但长远来看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是有利的,因为这样能够促进我们行业有竞争、有目标。有了竞争才能引起政策扶持,比如说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带来的优势和扶持的政策。这样能够造成有力竞争,然后迫使企业去创新,最终带来整个行业的发展。  《关于加强和促进食品药品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重点支持儿童专用药、临床急需以及罕见病治疗药物医疗器械研发等,企业对此如何看待?

陈春在:

有两个政策,一个是给予保护期上市之后,如果产品增加了儿童适应症的话,会给一个市场独占保护期。这样的话有利于促进企业投入资金和成本去研发儿童适应症。另外一个法案要求企业上市新药时,必须提供相应的儿童使用的一些不良反应和相关药理。两个政策叠加起来,无疑促进了儿童用药市场发展。所以中国我觉得现在针对儿童药物发展的推进一步一步在走,包括现在药品的注册,对于增加儿童适应症也给出一个优先绿色通道。培育儿童用药市场的发展加快力度和步伐,会把儿童用药市场带到更好的阶段。

减少环节加价拥抱市场考验  近期基本药物目录调整、加快新药上市审批、强化短缺药品供应保障、落实高价药品降价、激励药品创新和仿制、完善医保准入机制和价格谈判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密集出台,这些都表明新一轮医药降费的窗口期正在到来。药企有哪些具体措施保证未来持续良好的运转和发展?

徐大庆:

我是“70后”,我的成长过程紧跟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经历了中国医疗和医药企业高速发展的三十几年。小时候得病后,打四环素、土霉素,牙都打黑了,后来国家做了基本药改措施,分级诊疗、零差价等,都是让消费患者的用药和医疗条件有了非常大的转变。现在又谈到了降价和降费说法,这一直都是企业、行业非常关注的问题。实际上,目前中国人口接近14亿,导致国家医保支出和医疗压力非常大,如果完全按照国家医保的分配模式来看,国家无疑压力很大。

但是同时14亿人口,既是负担也是市场。所以整个基本药物和分级诊疗,包括降价的过程,也是政府和市场化互相交织的过程。那么我认为,完全用政府来强力干预,可能损伤行业发展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完全市场化进程,又可能导致消费者用药的成本降幅慢。

但是我觉得,不可否认的是,国家出台的政策和目前行业所处的时期是匹配的,现在企业也愿意接受国家这种行业的指导和医药企业整改的力度。通过这种政策的干预和扶持,可以改变以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能经得起市场考验、能配合国家政策统一步调的企业,未来发展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们持非常乐观的态度。

鲜亚:

医药降费对企业来说是把双刃剑,国家一系列监管措施核心是在推动药品能够降价,真正解决民生问题,也就是老百姓看病贵、吃药贵的问题。真正把药品的价格放下来,减少不必要的价格空间,对企业来说,肯定要从流程上减少环节的利润,要削减中间环节加价,才能真正把药品的价格降下来,这对企业是一个考验。企业在今后药品品类的选择上,应将这个政策放在考量范围内,首先是要保证你生产出的药物品质,在保证品质同时,把经营方式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国家政策的变动,可能短期会引起一些调整镇痛,但从长期来说,也是大浪淘沙的过程,我们要淘下来,要生存下来。留下来了、品牌出来了,今后机会是有的。只要你的产品效应做出来,大家都愿意选择你的产品,今后市场机遇就来了,这是最后一个良性选择的结构,对有序发展的企业肯定有好处、有帮助。

太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鲜亚

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监 陈春在

吉林紫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大庆

鑫高益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璟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