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视点总第4403期 >2018-10-30编印

遏制票房造假 回归“透明”消费
刊发日期:2018-10-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二 月

从当红“神剧”、电影的播放量、票房数据造假,到人气偶像的流量、热度高度注水,刷量、灌水、买热搜早已成为娱乐圈制造热度的潜规则。不久前,随着某电影的“幽灵票房”引发的大规模退票事件,让影院支持消费者退票的呼声高涨——原本似乎离消费者很远的娱乐影视虚假数据,如今也成为直接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一大因素。

根据艾漫数据统计,近一年社交平台有关娱乐影视信息的讨论超过500亿条,而其中60%都是“水分”。这意味着,每10条就有6条是重复、刷量、无意义的虚假数据。

那么为何海量假数据能如此盛行?笔者了解到,数据的“好看”与否,是影片、明星热度、品质和受欢迎程度的最直观体现。制片方、明星需要这些数据作为宣传的有力武器,广告商要通过这些数据判断内容的商业价值,而消费者则需要通过这些数据来判断影片口碑,从而决定是否为其买单。在这个循环之中,原本被各方作为评判依据的数据却因为存在大量水分,而出现“失真”——广告商的投放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消费者买单之后却对影片大失所望……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唯流量论英雄的行业大环境下,倒逼着更多人将最终呈现出的数据作为评定目标,这也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越发严重,很多原本优秀的作品因为缺乏综合客观的评价而被埋没,消费者的种种权益更在众多的“注水数据”中被侵害。

笔者经查询有关资料发现,原工商总局颁布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电影产业促进法》中都明确了数据造假属于法律所禁止的不正当竞争的行为;而《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中也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信息应当真实、全面、准确,不得采用虚构交易、虚标成交量、虚假评论或者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销售诱导。由此不难看出,“刷票”、点击率甚至浏览量中的数据造假,更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近来,随着收视率、流量造假导致的事件增多,这一诟病也开始引发监管部门的关注。不久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方正式发文,称就收视率问题已展开调查,针对违法违规问题将严肃处理;而湖南卫官方微博随即发声,表示“坚决支持广电总局打击收视数据作假,呼吁绿色收视;接着江苏卫视也明确表态,将坚决拥护广电总局调查收视率造假问题,构建公平、健康的行业环境;视频平台爱奇艺也宣布取消流量显示,最大限度保护消费者权益。

笔者以为,造假数据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而治理和规范工作也难以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但如今看来,这个痼疾带来的后果已经开始被有关部门、行业市场和消费者所关注,再加上当下监管部门及时有力的治理、电视台积极主动配合以及企业本身的觉悟及自律,未来影视娱乐产业环节将逐渐“清澈”,每个消费者的每笔娱乐影视消费,也能在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中进行。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