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 扬
“同线同标同质”是件听起来简单,做起来有点儿复杂的事儿。
自2014年以来,伴随供给侧改革的深入,“三同”在企业提质增效、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回流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不久前国务院发布《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产品和服务标准建设,主要包括将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实施范围逐步由食品农产品领域向消费品等其他领域拓展,加强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制定等政策措施。”“三同”不是企业的额外负担,但实施中需要更完善的可操作的政策落地,需要行业和企业的理解支持,需要公众的了解,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笔者认为,“三同”政策执行中的认识误区和机械理解,需要及时答疑解惑。
首先,应该认清产品和服务标准既有“底线”,当然也有市场个性化需求,也要顺应消费新变化。
目前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制订完善了一系列标准,食品农产品的安全标准是底线,是生产企业不可逾越的红线。但是这依然不妨碍企业在各个细分产品上有更高的标准要求,从现代食品工业角度看,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更长的历史和更丰富细致的标准可供借鉴。
比如大家都知道巧克力是舶来品,黑白纯巧克力、牛奶巧克力和果仁巧克力等等,意大利、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巧克力种类繁多,基于传统工艺和历史传承,技术标准各有不同,而中国企业在引进外资和扩大出口的过程中,逐步熟悉掌握了巧克力的生产工艺和标准,国内一线城市市场的巧克力是国外品牌主导,但品类还是有限,依然挡不住国内消费者出国时购买巧克力的欲望。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外贸靠“三来一补”起步,“来料来样”方式即使今天也不少见,材料不过关只能靠进口,核心技术没有只能靠引进和仿制。苹果手机浑身是中国造,也不过是在人家产业链价值低端挣小钱。即使同样的生产线,标准由国外主导,再加上市场导向不同,内外销产品质量当然有差异。“三同”应对消费升级,是顺应国内看齐国际市场高端消费需求的新变化。
其次,“同线同标同质”的实质是标准尽量就高不就低,推动企业提质增效、约束企业行为既靠法规,也靠自觉。
我国产品和服务标准与世界先进国家有差距是现实。改革开放四十年,出口不断扩大,培育了一批“外贸迷”,各种原因没能如期出口的外贸产品通过某种渠道回流后,消费者趋之若鹜,理由之一就是认为质量有瑕疵的外贸品质量也高于国内,而且产品设计是国内没法比的。
消费外溢的逻辑,不仅在于看中出口产品按国外定制生产的更高品质,还有消费者对国内企业和市场的不信任。很多企业不在改善质量顺应需求上下功夫,反倒受流通渠道假冒伪劣的利益驱动,迎合畸形的低质低价竞争。
比如相比内外销产品差异,国内市场产品质量甚至也分三六九等。电商渠道恶性竞争,使得某些电商产品成为低质减配的代名词,不但电商专供如此,而且和实体店规格包装一模一样的产品,走电商渠道时就公然“偷工减料”,某冷冻食品领先品牌在网上促销的速冻饺子和实体店完全两个味儿,笔者曾深受其害。
另一种消费外溢就更夸张了,一些人出国有在机场和海外免税店买中国烟酒的的习惯,除了出口退税对价格的影响,除了真假货的影响,消费者对出口产品的信任度显然更高。
“三同”刺激内需增长,也推动企业更重视国内市场,更好地国内消费者。
最后,应该澄清认识误区,了解狭义“三同”类似于自愿认证,是有着严格界定的发挥市场导向性作用的公共服务。
公众特别是企业应该逐步了解和区分“三同”的理念和具体实施的方式。“三同”由过去的国家认监委来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建立了“同线同标同质”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三同”有严格界定并要符合3个条件:一是企业获得出口备案注册资格并有实际的出口业绩;二是企业自我声明投放内销市场的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三是加工企业需获得HACCP认证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三同”的提出是有其相应背景和目的的,是针对“消费外溢”提高产品和服务标准,适应中高端消费需求的的举措。同线同标同质,既是实实在在的工作,也是以更高标准顺应消费变化的理念。
同线同标同质,需要我们换个角度去看待。 同线生产只是手段,同样标准是向高标准看齐,而达到同一质量才是最终目的。
中国作为日用消费品出口大国,产品开拓国内市场,不能放松产业标准这个抓手。只有不同市场环境消费习惯的不同,而无标准和质量高低的差异,内外销产品一视同仁,未来应该成为企业的“自觉”。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