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聚焦总第4391期 >2018-10-12编印

“智慧养老”咋接地气
刊发日期:2018-10-1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慧养老悄然兴起。但由于受到经济因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市场购买力尚显不足。目前,智慧养老的推广主要靠“政府购买服务”,智慧养老要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尚需时日。

付费服务使用率低

日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健康监测员姚孟迎来到山东省济南市甸柳社区87岁老人蒋惠茹家中巡访。

在老人家中,除了日常的家居摆设之外,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阳台的西面墙正中央都安装着一个半圆形的小探测器,此外正门上方还安装着一个长方形的小探测器,这些都是智爱护健康监测设备。姚孟迎介绍,因该户老人年事已高,再加上此前意外摔倒导致腿伤,老人儿女担心再出意外便安装了这个设备。“安装这个,也是为了不时之需,让自己和孩子都放心。”蒋老太说。设备使用4个多月,蒋老太感觉良好。每月500元的设备服务费,相对她每月五六千元的退休工资也可以接受。

姚孟迎拿出自己的手机,展示了老人一天的活动轨迹,老人什么时间段在哪一个房间,在房间内呆了多长时间都有详细记录。“如果某个时间段与平时记录有所差异,后台就会发出提醒,我们就会前往老人家中跟进了解。”“系统还有精神慰藉服务,服务平台会有专人陪老人聊天说话。”姚孟迎说,该设备还有一键呼叫救助功能,如在家中遇到突发情况,老人可紧急呼叫后台,老人只要按下呼叫按钮,呼叫中心就会立即转接120、119,避免发生意外事故时无人知晓。

功能周到的智慧养老设备对于独居老人十分必要,但该设备在社区推广使用率却很低。据济南市历下区甸柳第二养老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李婧介绍,设备引入社区已有一年多时间,但使用用户仅有蒋惠茹老人。

消费习惯及传统观念成阻碍

李婧认为,推广效果之所以不太理想,主要原因在于该项服务与养老服务中心其他“由政府购买、老年人终生免费”的形式不同,它属于自费项目。李婧说,“花钱不说,不少老年人认为多此一举,总觉得自己能照顾自己,关键时候也能给孩子打电话求助。即便收费很低,多年养成的消费习惯也让许多老人不会选择使用。”

济南市社区养老专家吕月英认为,当今中国老年群体大多属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人,成长于特殊的历史环境,经历过较为艰苦的生活,大都未富并且秉持着“舍不得消费,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留给下一代”的传统观念,导致适老产品市场购买力不足。

此外,目前众多智能养老设备基本上都需要互联网环境,个别产品功能齐全但操作较繁杂,忽略了高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现状。许多独居老人家里没有网络条件,而且高龄老人普遍缺乏操作复杂智能系统的能力。因此,导致有需求的老人得不到智慧养老服务。

靠政府买单盈利难持续

近年来,政府对于智慧养老发展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如,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计划在5年内建设500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

为占得先机,众多企业、资本纷纷投资该领域。综观整个行业,国内整个智慧养老产业还处在一个市场开拓阶段,大多数项目还没有很清晰的商业模式或盈利模式,主要依靠政府买单,因而使得智慧养老产业模式的推广和可复制大打折扣。济南社区养老专家吕月英认为,虽然政府采购是很好的一种模式,但定期招标采购的购买服务形式,易导致智慧养老服务盈利难持续。此外,智慧模式向欠发达地区推广时也很难复制。

“政府买单的项目”大都是维持当地老人基本需求,较难为高端智能养老服务买单,相应地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再好的智慧养老产品若没有使用者也会成为空中楼阁。”吕月英认为,智慧养老不能仅依靠政府搭建平台就万事大吉,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区、老人、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家政服务等各部门分工协作才能真正运转起来。

做好线下服务是根本

自去年9月入驻甸柳第二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以来,李婧及其智慧养老团队的工作已赢得社区老人一片好评,也潜移默化地为社区智慧养老的推广打下基础。

如今,社区里的老年人已离不开李婧团队,身体不舒服或者心情郁闷都会来找他们,定期来体检已成为社区不少老人的习惯。目前,李婧团队已为社区400多位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然而,健康档案只是智慧养老的初级阶段,如何将其与大数据平台链接,并且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体监测方案,才是智慧养老的关键。

线上技术再先进,始终还是得靠线下服务。除了做好养老服务中心日常运营工作之外,李婧及其团队还会坚持每天上门为老人进行体检及精神慰藉。李婧说:“设备只是一个工具,最终还是要落到服务上。线上平台固然重要,但只有线下服务才能给老人最真实的感受,“我们做好服务,老人认可了,智慧养老就接地气了。” (王 杰)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