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长三角观察总第4385期 >2018-09-27编印

苏州高新区推动姑苏文化繁荣提升软实力
刊发日期:2018-09-2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日前,由118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的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西安举办。众多海内外艺术表演团体中,有一家年经的乐团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凭着对民族音乐管弦化、交响化、国际化的艺术创新,以及对作品出神入化的精湛演绎,让各国艺术同行及观众对中国民族音乐有了全新的认知,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的独特魅力,为“丝绸之路文化先行”这一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内涵增添了新的注解,因而一举斩获了“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路文化贡献奖”。它就是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一个成立不到一年、平均年龄只有27.5岁的年轻团队。“2019年起,乐团还将赴欧洲德国、比利时、瑞士、匈牙利等8个国家巡演,在全世界弘扬民族音乐,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世界人民一定会感受到中国的美丽与可爱。”乐团艺术指导朱昌耀告诉记者。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迅速脱颖而出,正是苏州高新区坚持打造科技与文化“双面绣”,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取得重大成果的见证。近年来,该区文化工作屡见“大手笔”,尤其是刚刚过去的一年,不仅集中出台了一系列“强势”扶持政策,一批高起点规划的文化建设也崭露头角,送到百姓“家门口”的特色文化活动更达上千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文化建设大潮。

高端人才引领 筑牢文化之根

初秋,姚建萍刺绣工作室内,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正带领着一批绣娘赶制一幅大型刺绣。由于作品尺幅太大,稿件没有完整的色彩感,带来最大的技术难题是如何配色,想要高质量地完成,全凭经验及对原稿的理解和把握。据悉,就在日前公布的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单上,姚建萍和邹英姿双双入选。

记者了解到,姚建萍是苏州高新区重点培育的文化传承人才之一。30年来,由她创立的姚建萍刺绣艺术,曾在中国刺绣领域谱写过多次辉煌,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白金汉宫等机构收藏,更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亲自赠与外国元首和友人。“非遗苏绣的魅力有目共睹,但古老苏绣的传承与发扬却任重道远。让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苏绣在当代生活美学中绽放更多想象力,让美好的传统艺术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这是新时期我们每一个苏绣人最大的追求。”姚建萍向记者介绍道。

正是得益于像姚建萍这样的一大批刺绣人才的薪火相继,苏绣这块民族瑰宝才能日益散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同类现象也在不同的文化领域循序上演。可以说,“功由才成,业由才广”的道理已深深扎根在苏州高新区这片土地上,并带动着一次又一次的文化崛起。更让人振奋的是,在近期颁布的人才新政中,该区又打出了建区28年以来的“史上最强组合拳”:启动实施区文化人才计划,5年内将引进10名文化特聘人才,选拔培育10名文化领军人才、20名文化重点人才和40名文化青年拔尖人才,给予个人最高100万元的资助和100万元的安家补贴,对优秀文化人才团队也给予相应扶持。“文化之树有了人才这条扎实的‘根’,才有可能枝繁叶茂。”苏州高新区工委委员、宣传部长朱奚红表示,在未来的发展中,源源不断的人才集聚将持续成为全区筑牢文化之根的核心引擎。 重点项目推动 繁茂文化之干

在不久的将来,狮子山将成为苏州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山环水抱的“大山水空间”周边,将布置剧场、科技馆、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从而把城市市民活动的丰富性、活力与山水风景完美融合为一体,还山于民。

在狮山广场项目的推进上,蕴涵着苏州高新区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的“谋篇布局”。而正在打造全国标杆的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则是该区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里程碑项目。在这里,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白领精英抑或是社会草根,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它还突破“办文化”的老旧思路,将艺术、文化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用创意对接起来,搭建了湖上书舟、合方书坊、书阁等众多极具人文特色又创意无限的特色项目,并举办了中国国际钢琴艺术节“伯牙奖”全国总决赛、WESG世界电子竞技运动会亚太区中国总决赛、国际剑联女子重剑世界杯赛、苏州太湖国际马拉松、CBA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等诸多国内外知名文体活动,不断书写着文化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实践。苏州高新文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苏久华告诉记者:“这里不是一个简单乏味、功能固化的公共空间,而是开放、共融,让人们能够充分融入的健身、养身、修身之所,感受现代与传统的缱绻,引领着一座城市的生活美学。”

与此同时,苏州高新区在“文化+”特色产业版图上的战略布局也徐徐铺开。苏州乐园以大阳山文化集群为基底,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水世界的全季旅游经营。同时,全力打造江苏省首批省级特色小镇——“苏绣小镇”,进一步深度挖掘、保护和发扬镇湖2200多年的刺绣文化。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沿着产品发展轴、产业创新轴两条轴线发展推进,催生形成新时代背景下的苏绣模式,助推从“苏绣制造”到“苏绣创造”的跨越。

为了加快文化产业项目的落地,苏州高新区在解决融资困难上始终不遗余力。截至2017年年底,全区共有34笔文化产业项目享受到了累计8150万元的放款金额和累计1.1亿元的授信额度。同时,“太湖金谷·金融小镇”累计引进文化类私募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17家,注册资本约2亿元,后续管理资本规模高达50亿元左右。

未来,随着这些具有苏州高新区标识的文化名片逐一亮相,将进一步提升该区的文化软实力,不断繁茂其文化躯干。

文化圈全覆盖 丰硕文化之果

2017年以来,苏州高新区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相继发布了《苏州高新区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5个文件,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今年1月,在省文化厅组织开展的2017年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示范项目评选中,由该区制定的《苏州高新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 (2017-2030)》成功入选创新示范项目。根据规划,苏州高新区将按照500米服务半径,打造能够覆盖所有居住社区、城乡一体的10分钟公共文化圈。

为此,苏州高新区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对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改造。同时,完善区图书馆、文化馆服务体系,制定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2017年,全区展演展示、公益讲座近1400场次,同比增长30%;数字电影、评弹书场、戏剧活动近4000场次,同比增长33%。把演出送到“家门口”,使受益群众数量大大增加。

“在做好文化事业建设‘规定动作’的同时,我们也在逐步强化‘自选’特色新模式,打造一村、社区一特色品牌。”苏州高新区文化局负责人介绍道。例如,在浒墅关文创家园开设席草文化馆,馆内设有草席历史文化墙、草编制品展示、草编农具展示、席草成草全过程的展示、浒关草席商铺名册展示、草席制作流程的人偶模型展示、草席新潮文化的展示墙等。意在重振浒墅关“关席”的雄风,秉承草席之乡的历史文脉,激励现今尚在坚持手工织席的工匠们,继续以“传承、创新、超越”的精神把席草文化发展得更好、更辉煌。此外,在枫桥街道与科技城大院大所中试点开展“文化零距离”工程,探索文化网格管理机制;筹建全市首家区级少儿特色图书馆和城市文化客厅,整合全区群众文化艺术资源,打通基层文化建设“最后一公里”。据介绍,至2020年,全区将基本形成覆盖全面、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根据区域文化特色布点文化设施,全区最终将形成‘两核、两带、两片、三级多点’的文化设施布局结构。”苏州高新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布局中,“两核”指“狮山现代文化核”和“科技城科技文化核”;“两带”指大运河世界遗产文化带和环太湖运动休闲文化带;“两片”指东渚镇湖工艺美术文化片和阳山生态休闲文化片;“三级多点”指服务于不同范围、不同人群的各级、各类文化设施点。

朱奚红表示,苏州高新区将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强区。这片深具文化底蕴的真山真水之地,正在以高涨的文化热情,绘制全新的姑苏文化繁华图。 (本报记者 汪宏胜)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