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中国民生总第4378期 >2018-09-17编印

生态扶贫绿了荒山农民受益
刊发日期:2018-09-1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盛夏时节,走进大同市云州区吉家庄乡牛寺沟村。刚进村口,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扑面而来,山坡上漫山遍野的枸杞树在微风吹拂下犹如红色麦浪般起伏不定,煞是好看!“欢迎到俺们牛寺沟村!”。一位皮肤黝黑、满脸汗水、50多岁汉子从不远处跑过来,“他叫李述军,曾是这个村的贫困户……”还没等介绍完,李述军就接上话茬说:“前些年家里种了40多亩玉米地,一年挣个万把块钱刚够三个娃念书,生活紧巴巴的。三年前,俺把家里的玉米地流转给枸杞加工基地,俺们两口子给基地打工,一年下来挣三万多块钱,日子比往年宽裕多了。这么好的光景做梦都盼不来。”老李脸上洋溢着幸福欣慰的笑容。这是大同市大力发展林业生态建设,让贫困群众切实享受到生态扶贫带来红利的典型事例。

如今,行走在云州区林业生态特色扶贫地带,采凉山脚下,玉米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山腰处,枸杞树、梨树、李子树让果实压弯了枝头;山顶上,成片的松柏树傲然挺立……

大同市在发展生态林业建设带动农民加快脱贫致富过程中,“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让贫困群众受益多多。山西新星项目管理公司以每亩100元的价格流转聚乐乡上羊落村1373亩退耕地,建设高标准经济林采摘园,其中的80元用于农户分红,20元留归集体,期限为30年,全村30户70口人一次性实现脱贫,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破零”。与此同时,该企业把流转的林地交给林业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栽植经济林,产生效益后,将利润的20%返还给林业专业合作社和退耕农户,农民既可获得到林地流转收入,又可在合作社打工获得劳务收入,将来还可以从盈利中获得分红,形成“租金+薪金+股金”的扶贫模式。

以生态建设促农民增收。去年,大同市在全市5个贫困县的1.32万亩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805户贫困退耕户2564名贫困人口受益。6个贫困县的21.51万亩营造林任务由191个合作社承担实施,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4442人,兑现劳务费3779.92万元,带动11724名贫困人口脱贫。增加生态护林员管护比例,为2000名贫困劳力提供了生态管护岗位,每人年增收6000至8000元,惠及贫困人口5630人。在此基础上,该市还加快推进五大生态治理项目,重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等项目,着力加强监管和治理。截至去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34%,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3.3%,是全省唯一良好天气数突破300天的城市。林业产业扶贫功大利好。大同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林光互补一体化”的林地改革新思路,7个乡镇、48个行政村签订林光互补项目合同进行了林权流转,共流转48宗,流转面积3.78万亩,按每年租凭补偿金450元计算,使林农增收1701万元,安排贫困人口就业岗位3000多个。去年,全市完成经济林、林下中药材种植1.58万亩。浑源国昶新能源有限公司发展2万千瓦光伏扶贫项目,涉及贫困农户186户,租用林地补偿费共计12.18万元/年,户均收入655元。 (刘雨生 张聚才)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