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信息总第4376期 >2018-09-13编印

如何实现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刊发日期:2018-09-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实施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以苏北某县域农商行为例,探寻作为“农”姓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面对现实,正视不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寻找普惠金融发展的着力点,实现新时代下的更大作为。

开展普惠金融服务

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支持,最重要的体现也是资金支持。多年来,该县农商行能够主动融入县域经济发展大局,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根据市场需求,该行适时对普惠金融产品进行改造升级,在细分市场群体的基础上,组合推出了“农易贷”、“惠农通”等10个普惠贷款产品。为缓解农民担保难问题,该行逐步推广农民小额信用放款、农民家庭成员互保,努力满足农村各类信贷需求。该行信贷总量一直遥居全县各家商业银行之首,信贷增量近三年来一直位居全省农商行前列,较好地发挥农村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 影响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原因探析

首先从体制机制看,顶层设计有缺失。农商行大多是以县域为单位的小法人体制,在经营管理总体上比较粗放,自我发展能力薄弱,有的为短期利益,甚至偏离支农支小方向,风险防控压力持续加大。农商行的行业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经济金融形势变革的新要求。

其次从宏观环境看,配套政策有缺位。一方面乡村振兴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农商行资金难以运用。乡村振兴涉及到的基础民生、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等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大量信贷资金,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县(区)、镇级政府,其作为承贷的主体难以符合要求,政府融资平台融资主体也受到严格监管。同时乡村振兴的配套支持补偿政策缺位,信用环境还不尽如人意,“三权”抵押尚无政策支持,普遍未设置专项金融支持补偿政策,贷款风险出现要完全自担,由此导致银行难以主动提供金融支持。

此外从价值取向看,思维理念有缺陷。有的农商行急功近利,服务三农的理念只是挂在嘴上,难以付诸实际。有些农商行吸收当地的资金用于实体经济的比例逐年减少,用于乡村的更少。信贷资金运用重点选择在有资产抵押,风险小的品种上。设计的涉农金融产品不接地气,流程不合理,加之人员在农村支行网点配备不足,客户经理畏贷心理重,三农贷款日趋萎缩。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商行普惠金融着力点

农商行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责无旁贷,要结合当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全力实施普惠金融服务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首先要优化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政策环境。发挥好央行货币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对支持建设贡献较大的农商行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及贷款规模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税务部门对用于乡村振兴的普惠信贷实行定向税收优惠。对用于基础民生、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的设施贷款而产生的风险损失,在事实清楚的情况下,可实行税前利润抵扣。三是构建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与担保体系。四是进一步加强乡村信用环境建设。加强舆论宣传,在广大乡村地区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创建和评定工作。完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法院、公安、工商、人行、税务等联手,持续严惩失信行为,促进乡村信用观念的改善。

其次要修筑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绿色通道。相对其它商业银行来说,农商行作为小法人单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虽然能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但现实中仍有很多掣肘,影响其职能的发挥。省联社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好行业管理的主导作用,在全省农商行金融创新上要统筹安排人力财力,形成合力,重点是破解金融创新问题。要纠正各个农商行既往在金融创新上一轰而上,雷同创新、低效创新和不当创新的问题。省联社要统抓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服务、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推广应用,拓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水平和效率。

银监部门是农商行的监管机构,对农商行在乡村振兴中的普惠金融的监管应有所区别,鼓励更多的贷款用于乡村实体建设,适当提高其风险容忍度。对于农商行支持只有政府才能承贷确实用于乡村振兴的基础民生、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的项目贷款,银监部门也应在制度层面上为此设立可行的通道。

同时提升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质效。农商银行要转变观念,顺应乡村振兴的发展大趋势,在人、财、物上更多地向乡村倾斜,切实提升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质效。要积极与财税、招商、农委、环保部门等合作联动,搭建信息渠道,及时掌握国家政策导向、新型经营业态、环保标准、贷款客户的环境信息等。要探索新需求、新措施、新产品,加强绿色普惠信贷产品创新,在对环保、节能、清洁交通、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调研的基础,根据行业、产品、生产经营周期等特点,设计出更接地气的普惠金融产品。推广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拓宽信用贷款的面和量,引入第三方担保措施,有效地化解农村客户担保难问题;锁定种养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对象,探索“产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大户+小户”等农业贷款发放模式,发挥信贷杠杆作用,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运用,完善对贫困农户小额信贷的调查、评级、授信等相关流程,针对扶贫贷款制定专门的尽职免职办法,确保扶贫贷款的放、管、收环节的顺畅有效,真正发挥好扶贫贷款的扶贫效能。   (胥刚樊红民)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